无人机和传感器在城乡间上下互动保驾护航
两架无人机和一支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定期巡视静安寺街道辖区内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一旦发现可疑之处,无人机就升空重点进行航拍、取证,这不仅将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尽收眼底,而且与目前上百栋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墙上已安装的“动态监测定位传感器”遥相呼应,上下互动,共同为历史建筑、文化街区保驾护航……
保护文物安全
这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静安寺街道推出的一项保护历史文物建筑的新举措。由于该街道1.57平方公里80%都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378栋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中目前已有上百栋建筑墙上已陆续安装了“动态监测定位传感器”,一旦这些文物保护点的墙体有异常敲打、震动、声响,这些两个火柴盒大小的传感器就会与网格中心平台进行实时联动,能系统评估保护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对房屋发生的非正常震动及时预警或响应,使违法装修等破坏行为无处遁形。若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无人机就会紧急出动,配合文物执法队和志愿者队伍进行空中拍摄。如今,这些智能化巡查大大提高了发现率,不仅消除了空中监管的盲区,也为守住文物保护的安全线提供了“安全卫士”。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生命线。相对于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暴露在天空下、原野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难度无疑更大。两年半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部分明长城,因人为挖沙淘金而遭到破坏,当地有七座墩长城烽火台因铲挖而遭破坏。此事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能力,白银市首次采用无人机对明长城遗址进行了巡查。
打击违法案件
去年初,宁波市、区两级文物监察机构在开展文物执法联合巡查中,发现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涉嫌存在违法建设施工活动,但案发现场地形狭小、建筑工程体量较大、周边制高点少,给执法人员现场勘验拍摄全貌带来极大不便。经过研究,决定调用无人机进行现场取证。执法人员启动无人机后,通过360度环绕低空飞行拍摄、高空俯视拍摄、重点部位定点抓拍等手段,对涉嫌违法案件的现场全貌实施了录像拍摄,顺利地为案件查办取得了关键证据。
去年,西安阎良区东南有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鞅变法”发生地秦帝都栎阳城遗址。由于遗址周边尚未开发,被村中田地所覆盖。警方出动了无人机配合文物巡护队进行巡查,才发现了异常,最终查出了这出真实版的“盗墓笔记”。原来,这一遗址附近田地里有探针(盗墓贼用来发现古墓葬的作案工具)探过的小眼,并有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盗掘,民警通过埋伏侦查和无人机高空贴近侦查相结合,终于在文物巡护队协助下,在一片麦地中将3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
各地积极尝试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长岳志勇指出,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说:“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对文物实施监测,覆盖了一些原先走不到、看不到的地方,效果比较明显。”
据悉,不仅在上海的静安寺街道,而且在浙江、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也出现了用无人机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举措。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连续3年监测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内的建筑变化情况;如用无人机对长城沿线、长城一些点段,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者破坏比较严重的一些地方进行实时监测等等。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为人们所熟悉和自豪的世界遗产只有山海关、嘉峪关和八达岭3处;很多长城遗迹地处荒山野岭、戈壁沙漠,只能在空中航拍方能看出其形迹。漫漫万里长城,若没有无人机的空中协助巡查,其文物保护的难度无疑更为艰难。本报记者 俞亮鑫
马上评
智能化监管
如果说,去年40余名摄影家用无人机对上海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航拍,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增添了广大市民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那么,今年静安寺街道利用无人机、“动态监测定位传感器”等新兴高科技手段,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智能化监管,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上海来说,一些已被列为保护范围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由于监护疏漏而遭到损坏、危害的事件,近年来也是防不胜防、屡见不鲜。如巨鹿路的历史保护建筑被业主拆毁、如尚贤坊两排石库门悄然“蒸发”、如优秀历史建筑大桥公寓共同阳台上竟违章搭建了7间“灶披间”达10年之久……可见,保护历史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无人机进行巡查、航拍、取证,这在空中增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值得点赞。我们只有守护好历史文化,才能留住厚重的城市历史文脉,留住上海市民的“乡愁”。(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