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孙文娟
土的厚重与淡泊,水的轻灵与秀美,火的炽热与刚烈,造就了骨质瓷“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优秀品质。
初入莲华之宝的展厅,竟有些意外与惊喜,琳琅满目的瓷器让记者应接不暇。藏式绘画里常常出现的吉祥八宝图案,出现在茶具、碗等陶瓷工艺品中,印有古格岩画图腾的藏式餐具、精美的陶瓷唐卡、古色古香的阿里岩画和托林寺壁画,民间收藏的本土黑陶罐……
图为陶瓷彩绘。
“餐咖具·藏式区”“餐咖具·国礼区”“餐咖具·欧美区”“精品典藏区及陶瓷手工生产体验区”“手工唐卡教学创作区”“手工艺及文化创客设计创作中心”等区域的展厅内主要陈列了餐咖具、陶瓷唐卡、陶瓷壁画、瓷板岩画、瓷板画、陶瓷摆件、手绘唐卡、西藏古陶器、故宫文物珍品等陶瓷产品。
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创新的牦牛骨质瓷,则是全世界仅青藏高原所独有的一种高端骨质瓷器,带有浓郁的西藏特色,每一件瓷器都凝结了西藏的文化与历史,凝结了制陶人的情节与情怀。
图为陶瓷唐卡制作者正在进行泥条盘注 。
“唐卡+陶瓷”
唐卡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是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是藏文化中最重要的名片。
依托于隆达骨质瓷的传统工艺和精湛的生产技艺,莲华之宝扎根于西藏后,将陶瓷文化与西藏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不断开发出具有藏文化特色和喜马拉雅艺术特点的产品及品类。
千百年来,唐卡大多绘制在纸张、织物、皮革三种载体上,陶瓷唐卡是将传统唐卡的材料换为陶瓷,这是陶瓷工艺和西藏艺术一次灵魂碰撞及亲密结合。
陶瓷唐卡是在特制的高温瓷板上的佛教艺术,其工艺大致是,先将含45%的骨炭及石英、高岭土的优质瓷土,经1300度高温烧制成坚实、平整的瓷板,并根据需要施以釉料。再在瓷板上经过打底稿、勾线、填色、描金、烧制、装裱等程序绘制唐卡。其中还会交叉甚至采用多次各种工艺,比如勾线有时需要勾两至四遍,烧制一般会根据颜色不同进行三至六次,最终将传统唐卡的画面、线条、色彩等完美体现在瓷板之上。
“陶瓷烧制对于温度的要求很高,而且着色不同,烧制的次数也不一样。莲华之宝骨质瓷白瓷生产经过两次烧成,彩瓷则要烧三次或四次,甚至五到六次,生产难度大、制作成本高,成品珍贵典雅。”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厅的解说员讲解道。
讲解员说,比如这幅《白度母》,运用到的是西藏唐卡绘制技艺,融入了新彩、古彩、粉彩三种彩绘工艺,每上一次色都要烧制一次,经过七次窑变,分批烧制而成,这种工艺虽然麻烦,但成品陶瓷唐卡凹凸有致、色彩鲜艳,且长时间不褪色。
而今,陶瓷唐卡,成为千年唐卡工艺重要的“第四载体”后,具有几千年不掉色,不怕脏,不怕水,便于擦拭清洗及易于长期保存等全新特点。陶瓷唐卡因传统制作工艺的不易,又结合了东方瓷器的独特神韵,更因制作材质的升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图为陶瓷彩绘。
“西藏+情怀”
西藏的文化、历史、藏民族元素,生产出来的产品数不胜数,而将骨质瓷与传统藏文化相结合,这样大胆的尝试却鲜少见。
《锦色繁华》餐具就让人印象深刻,它的缘来是根据明代永乐皇帝送给西藏的一幅刺绣唐卡其边缘上的装饰图案来设计的,寓意藏汉两个民族之间长盛不衰的深情友谊,诉说着永乐皇帝和明宣宗朱瞻基与西藏的历史。
骨质瓷本身有着莹净、白透的特点,而藏文化中的诸多元素都有着色彩丰富、古朴厚重之感,两者看上去千差万别,毫无共通可言,更别说融合了。但也就是这两样东西,在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涛的情怀之下,完美结合了。
刘建涛本出生于骨质瓷世家,在耳濡目染中,对瓷器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人到中年,进入瓶颈期,找寻了诸多方法、去过了众多地方也走不出来,在西藏阿里转完冈仁波齐之后,他得到了“解脱”,突然发觉身心轻松、不再压抑。从那之后,他便想让隐藏在阿里高原的藏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改变。自然的,他想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骨质瓷。
经过多次尝试,2009年刘建涛的第一件作品问世了,他将藏族人家耳熟能详的唐卡“烧”在了骨质瓷上。烧制一张展平的骨质瓷,之后经过无数次的绘制,让唐卡呈现在骨质瓷上。
2016年,刘建涛公司取得了阿里地区行政公署的授权书,取得了阿里地区区域元素的使用权,包括自然地貌、山川、野生动物等自然元素和象雄、古格、日土岩画、藏族传统民俗等人文元素。随后,刘建涛在阿里地区开了第一家公司,主要便是制作、销售具有藏族元素的骨质瓷。到目前,刘建涛运用贴花、手绘、雕刻三种瓷器上色方法,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其公司生产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唐卡等骨质瓷上。
西藏牦牛骨质瓷器具有更天然、更绿色、更环保、更健康的特点,白度、透光度、细腻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英国皇家道尔顿御用瓷器的水准,比一般骨质瓷器更白、更透、更润,更为美观,质量更为上乘。
牦牛骨质瓷器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质地洁白细腻,造型典雅华贵,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产于世界海拔最高处的骨质瓷器,是来自喜马拉雅区域的国礼级珍藏。
图为游客在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参观。
“文化+旅游”
莲花花瓣组成了汤碗的周身,碗盖巧妙地利用了莲蓬的外观来设计,汤碗的底座则采用了莲叶的样式,随之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套以莲为主题设计的汤碗。
雪域清荷套系的主图案是荷花和祥云。荷花是神圣、美丽、纯洁及谦逊、高雅的代名词,作为花中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用来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人格。荷花在西藏主要作为佛教的象征物而出现,是四大吉祥花之一,是佛教的九大象征之一。而祥云图案,则是工艺美术设计师根据西藏天空上的云朵来设计的,很接西藏地气,也很具有藏民族特色。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而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陶瓷岩画、陶瓷壁画、陶瓷唐卡就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市民的喜爱。
陶瓷文化展示和交流以及陶瓷设计开发是陶瓷行业未来发展规划中重点支持的投资领域,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藏族文化和中国陶瓷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建立陶瓷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园区,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依托当代最先进的技术通过陶瓷艺术作品提供给大众消费者,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文化顾问李初初说,“莲华之宝作为全区唯一一家以陶瓷为载体的企业,不断深化陶瓷文化与西藏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西藏古老的黑陶、土陶等传统工艺,研发阿里岩画、托林寺壁画等仿古技术以及手工绘制的量化生产,开发出将西藏传统唐卡绘画工艺与陶瓷文化高度融合的陶瓷唐卡等,努力发掘和创新更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努力把具有藏文化精髓的高端瓷器,来自喜马拉雅的艺术瓷器,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开发,旅游与文化体验不断结合,文化产品与服务也形成一股新潮流。独特的西藏特色陶瓷产品,陶瓷手工生产体验区、手工唐卡教学创作区、手工艺及文化创客设计创作中心……获得了参观者和游客的青睐。
刘健涛说,我们始终秉承“将传统陶瓷文化与西藏悠久的文化相融合”的理念,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载体,充分挖掘阿里旅游、民俗、文化资源,着力研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市场认可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精美家居系列产品,致力于打造一张专属的文化名片,让古老而又神奇的西藏传统文化以陶瓷艺术的形式走出西藏、走向全国。
泥土历经水与火的历练,“洗礼”出新的陶瓷。具有藏文化元素的图案、纹理、文字等印于陶瓷表面,为这些抽取出的西藏文化元素赋予了新的艺术表达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