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大气,太震撼了!”11月2日上午,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对云冈石窟第18窟模块化高保真复制效果发出由衷赞叹。
云冈石窟第18窟复制项目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建筑大学共同组建团队,经过两年多精细化打印,终于正式复制完成。这是继去年12月在青岛成功原大3D打印复制高达10米的第3窟大佛、今年10月利用3D打印技术原大复制第12窟“音乐窟”之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且“移形换位”大同之外的又一重大成果。
多年夙愿终完成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其中第18窟整体高度17米,是云冈石窟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艺术价值极高的一窟。该窟的主佛,对应的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形象,身高15.5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的佛。为响应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复制第18窟,向世界宣传、推广云冈文化,是云冈石窟研究院多年的夙愿。
复制云冈石窟第18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程,为此,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建筑大学共同组建了包括建筑历史、建筑艺术、测绘、材料、结构、现代制造、监测监控等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团队,对云冈石窟第18窟实施1:1高精度模块化复制。
作为国际首例超大型石窟1:1高精度模块化复制工程,团队率先在石窟数据精准采集处理、装配式模块制备连接、高性能复制材料、高精度3D打印与拼接、整体模型可控可调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复制后的云冈石窟第18窟高17米,宽22米,展现了第18窟原貌,并且具有耐潮湿、阻燃、防腐和防水等功能,同时满足轻质、耐久、方便拆装和长途运输等要求。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介绍,3D打印复制出的第18窟大佛,利用具有云冈风格的国家测量标志点)——“云冈原点”,融合无人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手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建立可调整视角、可量测、毫米级精度的洞窟数字档案,同时根据点云数据制作了大量的正射影像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等一系列数字档案。这一工程凝聚着团队成员艰辛的努力和无私的付出,大家集思广益,精诚合作,经历三个多月的数据采集,三个多月的数据处理,二十余台大型三维打印机耗时一年打印出800余块模块,然后又用三个多月时间现场拼装上色,最终才完成拓跋焘的“京城巡礼”。
已跻身于全国文物系统第一方阵
山西晚报记者获悉,3D打印复制出的第18窟大佛,已成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进一步宣传云冈石窟,扩大3D打印第18窟大佛的品牌影响力,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城雕办正在积极争取,使其落户首都一大型景区。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和高精度扫描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这些方法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和展示等难题,在建立石窟数字档案、展示、研究、保护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融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不仅使人对石窟目前的状况了如指掌,还可及时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灾难或人为原因受损,还有可能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
让文物“活起来”,将云冈佛像“搬”出洞窟,走出山西。截至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已分别在国内三地3D打印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云冈石窟研究院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已跻身于全国文物系统第一方阵。张焯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云冈石窟研究院将继续以此为基础,加大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力度,加快数字化景区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更好地让游客领略云冈石窟博大精深的文化。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南丽江 通讯员 赵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