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考古

青铜盘匜 藏礼于器

2020-10-02 09:44:25 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青铜盘匜 藏礼于器(文物有话说·青铜水器)

  水器是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藏礼于器”的传统, 就是按照礼制,让青铜器成为礼的象征,以确立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敬畏。礼器因此成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文化符号。使用何种礼器、礼器如何组合,都传达着相应的礼义信息。

  “藏礼于器”的现象早在青铜器产生以前就已存在。目前发掘的青铜礼器最早可回溯至夏代。礼器最为鼎盛是在晚商和西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正是礼制形成的时期。

  根据礼制,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神拜祖、宴飨礼宾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因此青铜水器自可归于礼器类中。

  青铜水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yì)水器四种,常见的有盘、匜(yí)、盉(hé)、盂、鉴、盆等。

  

  盂是一种盛水或盛饭的器皿,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盂的形制一般都较大,因为流行的时间短,出土的数量也少。

  1994年12月17日,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刘家组出土了一件重要的西周王器——王盂(图①)。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4件西周重要王器之一。

  盂之上半部在入土前已失。残盂的底为圆形,底径40厘米,圈足径44.6厘米,残高14厘米,残重17公斤。

  圈足的下部为一高5.2厘米的素面凸圈。圈的上部呈缓坡状向内收缩。缓坡之上为直壁。壁上饰正、倒相间的、由云雷纹组成的8个饕餮面,线条流畅。

  盂的底部中间下凹,呈锅底状。盂底铸有铭文两行8字。文曰:“王乍(作)旁京中跎(寝)归盂。(图②)”

  此铭文体清新,行文简练,在众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独具一格。此器为西周早期之物,其时代大约在西周成康之时,故作器者可能是成王或康王。王盂铭文“王作旁京中寝归盂”,寝即寝宫,为王者所居之宫。王盂的出土,为解决旁京地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鉴

  鉴是盛水器。《说文》:“鉴,大盆也”。

  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以盘皿盛水照容貌。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中介绍,监、鉴为古今字。甲骨文的监,很像人俯首就皿照容。古人有用它来沐浴,也可以作为盥器。

  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盆是大型食器与水器。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也能见到,用途与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为圆形、折肩、深腹、平底、双环耳或兽耳,多数带盖,有底没三足。器身多饰有春秋战国时流行的铜器纹样,亦有少数为素面。

  (作者张亚炜 系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图片由周原博物院提供)

编辑:刘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