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展演

徐悲鸿和他终生的偶像

2020-10-21 09:04:14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北京日报

  陈涛

  他既是画坛巨匠,也是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著称于世。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艺术大师还“追星”,终其一生倾慕于一位未曾谋面的画师。大师名曰徐悲鸿,其“偶像”唤作任伯年。

  可以说,徐悲鸿一生中,无论南下北上,抑或留学法国、游走南洋,徜徉于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里的他,最念念不忘的,惟有任伯年。他毕生都在推崇和推广任伯年,不仅竭力搜集其遗作,是个人收藏任伯年精品最多的艺术家,而且撰写了长篇《任伯年评传》和创作油画《任伯年像》。在徐悲鸿收藏的上千幅作品中,《杜鹃》《西施浣纱》等多幅任伯年作品里均可见篆刻有“悲鸿生命”字样的印章,要知道,被其视为至宝的《八十七神仙卷》曾特意钤印上同一印章,足见其对任伯年画作的珍视。不仅如此,他对其画作亦属真爱,在劳累一天后,最喜倚靠在画室躺椅里,静静欣赏挂在墙上的任伯年条屏画作。

  对自己的这位“偶像”,徐悲鸿不吝溢美之词。他认为任伯年于画人像、山水、花鸟、工写、粗写,莫不高妙,“乃吾国美术史上所罕有之人物也”,也因此推举他“为一代明星,而非学究;是抒情诗人,而未为史诗;近于太白而不近杜甫。”

  若要深究任伯年缘何会打动徐悲鸿,就不得不提及清末画坛。曾经大行其道的文人画历经宋元鼎盛,及至清代颓势尽显,不仅创作了无新意,而且只知临摹,极度轻视观察体物与造型能力,近乎千篇一律以表现封建文人阶层一致的审美理想为依归,导致缺乏识见的画家被奉为“正宗”,其他一律被拒之门外。

  出现在近代美术史上的海派,为暮气沉沉的清末画坛吹进一缕新风。任伯年便是这个群体里承前启后的重要成员,他除了精通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绘画,其风格还融入了西方速写、设色等技法。这种举他画之力破传统之弊,谋求国画之新境,与徐悲鸿以西画改革国画的艺术理想不谋而合。

  其实,二人的人生轨迹从未有过交集。1895年,任伯年辞世,徐悲鸿诞生,以至于徐悲鸿后来笑言自己就是前者的“后身”,天生肩负承传之责。

  相传,徐悲鸿与任伯年的第一次神交缘起于一幅画。那一年,十几岁的徐悲鸿随父亲进城学画,不经意看到了任伯年所画《钟馗图》。正因为这极为偶然的一瞥,徐悲鸿自此“迷恋”上“学古而变,取洋而化”的任伯年,踏进“中西合璧”的潮流,所提倡的“学国画必须先学素描”,成为影响中国绘画教育新模式。

  任伯年一生创作过诸多形象百变的钟馗。徐悲鸿后来解读说:“任伯年爱画钟馗,说明当时社会鬼多,没分是非。”受其影响,徐悲鸿也喜爱以钟馗这位“捉鬼大师”为题材进行创作。而且,画时颇为讲究“仪式感”,诸如常作于端午节,民间有端午挂钟馗像驱邪的习俗,而且挑在正午时分为钟馗“点睛”。

  两人之间还有一桩令人感慨不已的往事。青年时代的徐悲鸿既无名气,手头又拮据,苦于购藏无门的他只得拿自己的作品与人交换。最初他要拿四五件自己的画作才勉强换回一幅“偶像”的画作,后来比例逐渐提升为一比一,而如今徐悲鸿的画作已近乎天价,相比而言,任伯年的作品近似白菜价,一幅徐悲鸿作品可顶十数件甚至几十件任伯年作品之价格。

  虽生活在清末,任伯年相较同辈中人更为看重观察生活,他曾赋诗一首:“丹青来自万物中,指甲可以当笔用;若问此画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徐悲鸿亦如是,倡导“是以师法造化,或师法自然”,无论是画最为擅长的奔马,还是其他对象,都会反复观摩方才动笔。或许正是艺术理念上的相通,才让徐悲鸿对任伯年追慕不已,成就一段佳话。

  若要细探究竟,不妨走进徐悲鸿纪念馆,那里正展出的“在神不在貌——从任伯年到徐悲鸿”,以倒叙手法营造出历史语境,将二位大师相近题材的画作并置,叙说他们跨越时空的故事。

  展览时间:至2021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新街口北大街5号徐悲鸿纪念馆四层展厅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时—16时

编辑:高爽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