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凉:我从小就是那种按部就班的小孩,大学报考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想学新闻,结果高考那年赶上非典,我以为高考会取消就没复习,结果考砸了,被调剂到计算机系。毕业后去美国待了一年,学画画。后来就退学回来了,去电影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去北京台写法制栏目剧,那会儿我才知道自己能写。之后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做文案,但朝九晚五枯燥的工作,让我实在待不下去。后来我爸那儿有个拍广告的机会,好几个人写,广告商就看上我的了,那是第二次命运召唤我,证明我可以干这一行。我就毅然决然辞职了,闭关开始写剧本,我们这个项目就从那时候开始。后来我妹介绍我跟老徐认识,我就一直给老徐写剧本,2016年写了电影版《同学两亿岁》的剧本。
记者:身为“梁氏家族”的一员,你们自己是什么感受?
梁小凉:上一辈的一些成绩和所谓光环,我感觉对我个人成长道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也曾经彷徨,迷茫,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该以什么职业为生。但就像我说的,兜兜转转,当我真的接触到剧作,接触到编剧这项工作,我感觉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就是那种多少次赌气说写完这稿我再也不写了,但还是会忍不住打开word的体验。慢慢的就会有一种“老梁家的接力棒不能丢”的小小使命感在内心滋生。我想,在天上的伯伯看到我俩从事这项工作,也会欣慰地笑吧。
梁青儿:其实我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叔(梁天)是谁,那会儿还觉得自己挺特殊的。后来去了美国之后,就没有这些光环了。我爸去世之后,我和我妈在美国有一段时间还是挺困难的。我就得发愤图强,自己努力了,没人帮我,渐渐地也就忘了自己还有过当名人后代的经历了。后来自己就开始写作,我是真心喜欢写作、画画。所以,我不觉得是因为家里有这个历史,我才去做这些,就算是脱离了家族的光环,我也会去写作。
记者:两位的父辈都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你们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要去延续它呢?
梁小凉:我们当然特别希望去延续,尤其是她父亲(梁左),我们这辈子估计都无法赶上了,更甭说超越了,但是我们特别希望能从他那儿接过这支笔继续写。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北京的这种幽默,用当代大家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下去,别让它断了。
梁青儿:我13岁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上的高中和大学,就小时候看过《我爱我家》,对那种幽默感是熟悉的,但对具体的语言,还是稍微有点儿生疏,因为我一直都是英文写作。所以台词主要是靠梁小凉帮我润一润。
记者:那随着时代发展,你们对喜剧的理解会跟上一辈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小凉:英雄不问出处,喜剧也不分高下,只要能让观众去笑,去释放,暂时忘了生活的烦恼,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作品。 J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