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读遍天下书,以建立一番功勋伟业,然而,读书真的是越多越好吗?恐怕也因人而异。
清代的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读书者:“礼亲王,号啸亭外中,生而好学,即使是社会动荡,仓卒流离,心里也挂念着手中的书,对许慎的学说有很深的研究。他十三岁时得到一本《说文解字》,夜里打着灯笼读。当时正是严寒季节,他一天晚上围着炉子读着,火燃起来,烧到床帐,露出了会被焚毁的征兆。奴仆们看到火光,都带着装水的器具到他宫殿来,礼亲王还在读书。”这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形象,火都已经快把屋子烧了,他还在读,这种精神固然可敬,但读书读到这种程度,和傻瓜何异?这种读书人有什么用?从文中可知,他是个亲王,不必为生存发愁,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读到这种程度,不饿死才怪呢,因为他肯定连生存的本能都丧失了。
读书多少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能够读懂。有的人只读了几本书,但却理解得非常透彻;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却越读越糊涂。《晋书·刘乔传》记载,刘柳当尚书左仆射时,只读老子的《道德经》,但领悟得很深。他身边有一个叫傅迪的右丞,也好读书,读了很多书,他见刘柳只读一本《道德经》,就看不起刘柳,于是有一天,刘柳就对他说:“你书读得虽然不少,可是一本也没有读懂,这有什么用呢?这不等于是装书的箱子吗?”
所以,读书越多越好这句话,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对于有的人来说,理解能力强,能把所看的书吃透,读书当然越多越好;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太多并不是好事。周国平先生就曾说过:“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因此,不要盲目地去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应该注重读书的质量,否则就会因读书太多而失败,诚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间则只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跑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