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参观膏方制作流水线。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委员会副会长许燕学告诉记者,这种“博物馆+非遗”的模式十分新颖。还原传统膏方技艺,让膏方文化灵活再现,让孩子们对中医药、阿胶、膏方的认识不再刻板,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博物馆里焕然新生。
在活动现场,苏庆民教授教给孩子们识草药、捣药材,还演示了膏方制作工艺,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膏方被尊为中医制药工艺的顶峰,体现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据介绍,中医传统膏方对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需要“老铜锅熬制、冬竹搅拌、瓷罐保存”,从煎煮、过滤,到浓缩、收膏,都有一套标准化流程,要严格遵循。就连熬制阿胶和膏方使用的都是东阿的泉水,泉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滤过,清润醇厚,比重高,矿物质含量高于一般水质数倍,易于去杂提纯,是熬膏的最佳用水。
苏庆民教授一边演示膏方制作工艺,一边告诉孩子们,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所谓“滴水成珠”,就是收膏时,取一点膏浇滴在水中,不会溶化,而是像珠子一样在水中;“挂旗”则是用竹片在膏里搅拌后拿出来,膏药会像一面旗一样挂在竹片上。听了这些,孩子们惊叹不已,驻足流连,有的还拿出自己的小本子认真做笔记。
孩子们还体验了一把实际动手操作、熬制膏方的乐趣,孩子们纷纷表示,听中医专家讲解了膏方文化,不但了解了非遗技艺,更加明白了什么是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图为学生们在接受中医传统文化熏陶。
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博物馆、体验膏方文化,苏庆民教授感到非常欣慰:“膏方文化是中医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让孩子们来到膏方博物馆,走近、探寻、感知膏方文化的魅力,对深植青少年传统文化精神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非常有意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一件展品就是一个课堂。在与历史的对话之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图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庆民(右)与中国膏方博物馆馆长曾凯(左)共同揭牌。
在当天的活动中,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题写的“中国膏方博物馆”牌匾也在现场揭幕。曾凯表示,博物馆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中枢。在膏方博物馆内举办这样的活动,希望孩子们用切身体验的方式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明,对传统文化、工艺能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懂得传承。
图为中国膏方博物馆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