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丰
近年来,“能看花、可摘果,能养生、可休闲”的乡村旅游正成为贵州农村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江千户苗寨、开阳十里画廊、安顺天龙屯堡……近年来,每逢节假日,贵州特色乡村旅游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经过多年的探索,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探索出一条民族乡村旅游带动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当地的苗寨景区优先吸纳失地农民、经济困难户和就业困难户就业,每年还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基金,采取政府扶持、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如今,苗寨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了解到,在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创新体制机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在乡村动态关注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形成了“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等多种发展模式。
农业观光、采摘的发展也吸引着游客来乡村旅游。9月中旬,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多彩葡萄采摘园里,村支书李斌将一串串饱满的葡萄采摘下来放入篮子。“每年到了葡萄采摘季,游客几乎挤爆了乡村公路,村里面的收入大大提高了。”李斌高兴地说。
十年前,王家院村是高峰镇有名的“落后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2012年,高峰镇引进集葡萄引种、试种、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彩葡萄示范园区,如今葡萄种植已发展到一万多亩。自此,“高峰葡萄”在贵州叫响了口碑,每年都吸引众多来自贵阳、安顺及六盘水等地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乡村的发展同时也催生出更多的“新型农民”。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民李井荣一边忙着接听采购商的电话,一边忙着指导工人忙活。2017年,在亲戚的带动下,李井荣去了遵义市的一个辣椒基地打工,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向辣椒专业种植大户学习,李井荣熟练掌握了管理与种植技术。他从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普通农民,变成了懂技术、懂管理、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如今他管理经营着300亩辣椒。
“新型农民”正成为更多贵州省农村青年劳动力的选择。从2018年起,贵州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5万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