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黑水县昌德村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红色+彩色” 蹚出乡村致富路
一线故事
10月28日早上7点,三郎若玛起床,赶到合作社开始一天的工作。在阿坝州黑水县昌德村,她是村旅游合作社的会计。
昌德村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脱贫攻坚以来,黑水利用红色资源,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成立了“红色昌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为长征干部学院培训班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接待旅行社团队。同时,这里又是黑水奶子沟彩林的核心地段,看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
红色文化、彩林,昌德村民生活为此改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徐登林
村民自己管理旅游合作社
三郎若玛是土生土长的昌德人,过去住在高半山,丈夫外出务工,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农半牧的传统生活。2013年,随着居民搬迁至河坝,一家人的增收渠道依然狭窄,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成立后,三郎若玛被选中做会计。“她年轻、能干,反应快,还会用电脑。”第一书记顶雪敏说,除她以外,还有三位村民分别任出纳、卫生监督和社长。
合作社工资按每天100元计算,三郎若玛一年有七八千元岗位工资收入。平时空闲下来,她上山采药材、核桃和野生菌。在合作社的支持下,这些农产品都找到了销路,深受游客青睐。再加上合作社集体经济分红,三郎若玛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余元。
10月正是黑水的旅游旺季,处于奶子沟八十里彩林核心腹地的昌德村,最近的民宿预订处于爆满状态。因为忙不过来,三郎若玛帮忙做卫生监督,核查村里民宿的卫生情况和整齐度。“上午我检查了55个房间,都是符合我们统一标准的。”走进任意一家民宿,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生活用具一应俱全,铺着统一印有“红色昌德”LOGO的床品。
一 开始,民宿并没有如此规范。2017年1月,昌德村村民罗让回到家乡,担任昌德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民对旅游不了解,对于打造民宿没有信心。罗让自费带大家到附近景区参观学习,“让大家看到搞旅游和民宿的前景。”一番学习考察后,村民们有了动力。
收入涨了眼界开阔了
“干劲有了,但村里的不良风气很多。”罗让说,长期以来,昌德村的男人平时外出务工,一回到家里就“喝懒酒”,各家各户常常吵架、打架。罗让几乎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
因为合作社的经营问题,村民们更是争吵不休,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罗让只能采取最“粗暴”的方法,“吵架双方各罚分红一万元,和好了我再把钱还给他们。”住宿分户也是矛盾根源。罗让想了办法,将全村民宿客房进行统计,统一定价调配,让家家户户轮流接待培训班学员。避免了恶性竞争和内部矛盾,昌德村民这才渐渐和睦团结。
为了让游客在农户家品尝红军餐,罗让号召全村妇女加入餐饮服务。然而,很多人做的菜拿不出手,罗让专门请了厨师到村里培训。在自己家门口,他支起灶台,监督大家做菜。“口味合格我才放她们走。”罗让说,“过去有些人做菜可难吃了,现在全村的女娃子都是厨师。”
一番整顿下来,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9年,合作社接待长征干部学院101个培训班4770人,总收入共计68万余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43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820.5元。
“现在村里看不到闹架的了,民宿生意那么忙,他们哪还有时间吵架。”每天迎来送往,白天男人负责修房、打扫卫生,女人负责买菜、做饭。到了晚上,红军文化广场一片欢腾,村里妇女唱起红歌,带游客跳着欢快的锅庄。罗让说:“过去她们都害羞得很,现在能歌能舞,敢大大方方和游客拍照。”
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们的见识也在增长。三郎若玛一直记得,家里民宿刚开业时,接待了四个从北京来的女游客。“那几天,她们和我讲了很多,跟我说一定要让两个娃娃多读书,还给他们买了好多学习用具。”
以前她从没有想过孩子的教育,现在女儿在马尔康读初中,儿子在乡镇念小学。三郎若玛说:“再难也一定要把他们供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