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他们是首届湖南“最美中职班主任”
坚守班主任岗位30年,用爱心和智慧引领学生成长的王朝霞老师;每天陪着学生一起晨练,带出一个个“优秀班集体”的“四有”好老师赵付雷……今天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最美中职班主任”。
-
职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多种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累计达2亿多人。
钱洁
8月24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发布《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明确提出家长要“理性帮助子女确定成长目标,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子女过重课外负担,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显然,家长只有理性认识教育焦虑,找到纾解路径,才能做到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子女过重课外负担。
焦虑是人类复杂情绪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情绪之一。美国心理学大师罗洛·梅说:“一切想要回避焦虑的尝试,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在逃离焦虑的过程中,个人会失去让自我浮现的最珍贵的机会,而且也会失去为人的教育。”可见,教育焦虑并不可怕,发现教育焦虑背后的内生力量,可以“让家长整个的心理生活更加明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
1、找到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那么家长如何找到积极而有意义的纾解路径?知识建构理论倡导立足真实的问题,在民主的氛围下通过集体协作改进观点、生成新的知识,这或许可以为家长焦虑的内心带来一丝平静。
围绕“因工作忙引发的陪伴缺失”“因教育观念不同引发的方法冲突”“因急躁引发的亲子关系焦虑”“因目标失衡引发的发展规划偏离”“因知识转化引发的知行矛盾”等真实问题,在半年时间里,我们和11个家庭一起学习、讨论,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自身问题的探究者、个人知识的分享者、公共知识的贡献者。“每个周末,学生和家长同时上课,理念的契合、科学的引导、助人自助的方式,每个家长都用高涨热情回应着每周的改变,也发现这么多年的书读下来,其实我们还不会学习……”
家长们时而围坐在一起讨论所遇到的家庭教育困境,时而被邀请分享自己的做法,时而共读家庭教育书籍,时而就某一个教育观念开展共同讨论……回家后,他们坚持把他人的经验、自身的体悟付诸实践,每天和孩子共同制订计划、录制亲子交流音视频、总结完成情况、提出改进策略、进行家庭成员互评,他们还会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观点、知识分享给其他家庭,逐渐实现了经验的流动、知识的生长。
一位妈妈感慨道:“我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并不了解生活与学习不平衡会带来不完整的发展、低效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活体验太少必然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等,没想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才是最需要学习的人啊。”
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建构的家长,开始因为理解学习的含义而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因为了解孩子而找到了纾解焦虑回归平静的路径。
2、明确教育角色 力求知行合一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履行教育角色应具备家庭教育知识和履职能力,这些都是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应有之义。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动机、教育风格、家庭文化,使家长也可能成为离孩子最近的“民间教育家”。如何认识孩子发展的差异性,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认知冲突,拥抱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共识是围绕孩子发展这一教育主轴,找到家庭教育应有的节奏,努力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奏。
改变的关键是从固定性思维转为建构取向的成长性思维,正如一位妈妈所说:“除了快乐、积极的情绪外,幸福还有个重要因素是接受各种不确定性,陪伴孩子成长就是在不确定中感受美好。”
除了观念认同,家长更应该知行合一,在行动中落实知识和能力的并进。这11个家庭都很重视亲子阅读,最初仅仅是为了增长孩子的知识。随着知识建构的推进,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是一条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路径,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
一位爸爸说:“通过阅读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受益者不单是儿子,还包括我以及整个家庭。一是实现了自我突破,因为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但当我把绘本拿出来的那一刻,儿子主动凑过来,局面瞬时打开了。二是改善了家庭的阅读结构,阅读之旅的驾驶员由妈妈变成了儿子,副驾驶由儿子变成了爸爸,负责加油的人也由妈妈变成了爸爸。”
积极的行动者、反思者、立足于日常生活并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建构者,家长角色的内涵就这样一步步具体化起来。
3、注重教育细节 提升教育品位
当前,家长的生活消费和教育消费都带有“向上看”的特点,而消费是经济资本的体现,文化资本才是作为家长的身份体现,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模仿,而应该通过教育品位来彰显自己的优势。
教育品位是文化品位的核心要素,体现为双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积极的教育情感、科学的教育方法、发展的教育思维、开放的教育心态、坚持的教育品质等。教育品位不是靠模仿得来的,需要认识论基础,是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行为合一的结果。
教育品位就隐含在家长日常的言语、行为、价值选择之中。有个家庭因把感谢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断发生改变。爸爸注意到:“今天回家后,孩子主动给我拿拖鞋,并半蹲着细心地将鞋头朝前摆好,我说‘来抱一下,感谢你’,孩子很愉快地说‘多抱一会儿’。”这个爸爸说自己原来每天在孩子出门前给他一个拥抱是被老师强逼的,但孩子说“挺好的”“爸爸很投入”,让他深受触动。
当爸爸开始展示自己的柔情,更好地和孩子情感相融时,孩子也受到影响而且做得更好,每次一见爷爷奶奶就鞠躬,走的时候说“再见”,说“我会想你们的”。在爸爸看来,这不是演戏,而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渐渐地,他也开始适当赞美和夸奖自己年迈的父母,用行动表达对老人的爱。
一句真诚的感谢、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赞美的眼神、一次坦诚的沟通……这些都是教育品位的体现,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家庭文化,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教育品位的受益者、塑造者、示范者。
4、发展长线思维 回归儿童发展
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具体问题,亲子双方感受到适当的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的。而如果家长把成长的衡量指标定得太狭隘,并且在狭隘的评价系统里追求出类拔萃,就没法不焦虑,而且会焦虑无止境。
回归生活是化解教育焦虑的长线思维,因为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知识教育,绝对不能忽视的还有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家庭教育不只是围着成绩和分数转,孩子的品质、习惯、生活能力、思维方式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疫情期间,扬州的8岁男孩缪苇杭隔离在家时学会了30多道菜,让我们看到孩子有潜力具备做饭、洗衣、打理日常等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要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能否获得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长线思维。
长线思维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知识建构来实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儿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课堂上,一位妈妈借《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其中一段分享自己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转变家长角色、回归儿童发展的学习样本。她说:“你不能以自己的主观猜测代替事实的真相。你永远不能跑到倾诉者的前面去,你只能跟随、跟随,还是跟随。很多时候我们的倾听做得并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总想带领,而忘了‘跟随’。所以倾听的最佳方式就是站在孩子的身后,跟着孩子到达他的世界。总有一天,他能追上你的脚步并且超越你。那个时候就是他来理解你了。”
6个月集中的家庭教育知识建构,让我们与11个家庭共同体验教育焦虑、寻找纾解路径,在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艰难抉择、在教育观念冲突中寻找突破、走出舒适圈发展成长性思维。未来还会有难题,相信这些积极的行动者、知识的建构者和成长的守护者,有智慧缓解教育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美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坚守班主任岗位30年,用爱心和智慧引领学生成长的王朝霞老师;每天陪着学生一起晨练,带出一个个“优秀班集体”的“四有”好老师赵付雷……今天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最美中职班主任”。
在多种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累计达2亿多人。
高额奖励刺激下的高分复读行为,于考生的成长无益,对提升一校一地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毫无帮助,最终只是满足某些人扭曲教育政绩观的需要,因而必须对此类行为说“不”。
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21年高考美术统考将于2020年12月5日开考。
今天,2020年教育装备学术大会在重庆举行。大会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承办,旨在分析教育装备科研热点及前沿技术,探讨教育装备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