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赤峰市职业教育探新路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德育教育缺失、发展方向单一,这也是社会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
-
职业技能大赛竞技艺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保康县体育场举行,来自全县的50多名选手参加了制茶、雕刻、烹饪、导游、砌筑5个项目的比赛。
本该成为家长和老师之间融合沟通好帮手的微信群,怎么变成了“压力群”“冲突群”——
“微信群”能否将家与校拧成一股绳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本该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融合沟通好帮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现在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新闻里时,却总是与“压力”“冲突”有关。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痛陈老师在微信群中让家长批改作业,继而愤然退群的新闻似推倒了家校间的又一副多米诺骨牌,视频甫一发出,“家校矛盾”迅速登上各社交软件的热搜位置。不少家长谈到自己对学校教育的不解:“科技作业、PPT、演讲稿、剪贴报,这些都是给家长的任务”;“除了改作业,还要改卷子,甚至还要轮流批改同桌的作业”;“早上7点到校指挥交通”;“午餐时间到校帮忙打饭”;“课余给班级出黑板报”;“课后轮流打扫教室卫生”,如江苏这位家长一样,不少家长甚至发出诘问:“除了不能替老师上讲台,还有哪些教学任务是我没做到的?”
家长不满,教师也有委屈。微信群的一点一滴都有被放大的危险,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黎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她告诉记者:“每天发通知、发作业之前都要想好措辞,很担心一不留神就被截图发出去”。
本该团结在一起的家长和教师,本来有同一个目标的双方,忽然之间变成了“拉锯”的两端,“大家勉力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无事则已,一旦有一点点冲突,就有可能酿成很大的矛盾,带来严重的后果。就像‘改作业’这件事一样,一个导火索引爆的可能是爆竹,也可能是炸弹。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很难。”李黎说。
这场风波表面的焦点,是家长该不该批改作业,而此后引发的,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和底线问题。哪些应该学校传授,哪些应该家长指导?边界是否应该厘清?又如何厘清?在教育漩涡中载沉载浮的双方,应该如何携手出发,新时代的家校合作,有范本吗?
1 家长困惑:“一旦上学,永不下课”
新闻事件发生后,李黎曾在某调查网站就教师和家长孰是孰非随机做了一个小小的投票,共收到3585份有效投票,其中认为“教师问题大”的为2600票,超过总票数的7成。
个中感受,家长体察最深。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三小学生家长刘皛皛是一位“二孩妈妈”,大女儿读小学四年级,小女儿读小学二年级。谈到新闻中家长对学校的“抱怨”,她表示“十分能理解”。“我们学校没有出现过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事情,但是家长每天都要签字、监督背诵等等,而且轮流为学校站岗、打扫卫生都是有的。大女儿已经上了高年级,主课作业很多。科技作业、小实验又占据了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我应付一个孩子学业都很难,小女儿目前完全放养。因此我特别理解家长的‘吐槽’。”刘皛皛告诉记者。
刘皛皛希望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饭后散步,回家有读书时光,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我觉得,学业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大家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刘皛皛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刘皛皛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在北京市西城区另一所小学,二年级学生王峥成绩不够突出,他的妈妈总是很担心接到老师的微信。“这次数学测验班里98分以上的同学有20位,以下几位同学未达到平均分”。数一数名单,王峥总是在列。家长群里的信息,老师的每一条都以感叹号结尾。“请没有达标的同学家长分析原因,明天私信发给我!”“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家长!”
王铮的母亲说,每一个感叹号都像在自己心里敲了一下,孩子没考好,自己无形中被贴上了“失职家长”的标签。“这次没考好,能不能改正错误下次继续努力?为什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背负这个压力?难道老师就没有责任吗?”
学校教育的时间挤占了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做不好,反过来又影响了学校学习的效率。王铮母亲认为,从孩子入学开始,每一位家长似乎都变成了老师的“助手”,孩子从学校放学,就在家庭中继续“上学”。“一旦上学,‘小夹板’就套上了,永不下课。”王铮母亲这样说。
2 家校双方:焦虑与期待下的“紧螺丝”状态
无论是教育法,还是地方教育法规,都对中小学作业管理有着详细的规定,如浙江省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山东省规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师完成”。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师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对于家长“批改作业”“批改试卷”等说法,李黎认为,这并不是教师推卸责任。“我了解到周边有的教师会留部分作业请家长批改,对此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家长批改作业无法让老师了解学情’。其实我了解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他们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并把作业分为‘一号本’和‘二号本’,‘一号本’是学校完成的,由教师批改,‘二号本’是家长负责,着重课后复习,这样才是完整的学习链条。”李黎说。
李黎认为,如果真的推卸责任,完全可以“照章办事”,“讲完下课,不留作业,效果如何不做核算,而不是现在对学生学习效果如此看重。”对于家长们提到的“到校站岗”“打扫卫生”“出黑板报”等现象,李黎认为,这也是家校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据我了解,这些情况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希望孩子们通过看到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的工作,会对学校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无论如何,在压力的裹挟之下,家校之间走入了“一个导火索就能点着的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于晓冰用“紧螺丝”形容家校双方目前的焦灼之态。“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存在相当强的期待,而且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反过来会推动老师在学业方面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当老师做不过来的时候,总会希望家长能够做得更好,于是在双方的焦虑与期待下,这个压力变成了一种‘紧螺丝’的状态,对孩子的学业,越压越紧。”
3 专家:理想的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界限
每一次家校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候,于晓冰都忍不住想:“其中,最可怜的是孩子。”
“我们经常说,学校和家庭应该拧成一股绳,现在拧成的这股绳,拧成的这股劲儿,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所有的压力都让他们承受了。教学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全系于孩子身上。我认为,理想的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如果过于‘亲密无间’,一点风吹草动家校之间就要互相诘问,那么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来越小了。”于晓冰这样说。
他的观点得到了北京市101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的佐证。严寅贤认为,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距离,“无论任何时代,最有效的家校沟通都是面对面”,所以他认为,微信群不该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工具。“尤其是给高年级学生布置作业、通知事情不需要用到微信群,他们已经可以做到自己记录了,不像低年级时候识字水平有限,需要告知家长。而且,高年级同学随时看手机上的作业,反而会引起电子产品的滥用。”严寅贤说。
对于家校之间的分工,是否应该各有侧重?不少专家认为,应该有相应界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业主要应有学校和教师负责,家长应该在学习习惯养成和为人处世方面多下功夫。“对于不少学生家长而言,三年级以上的各科作业,在批改和修订上可能就有一定误区了。因此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其实并不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不同,家庭以生活教育为主,注重孩子的社会能力培养;学校以生产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体现亲子关系的感化,学校教育体现师生关系的强化。“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延伸的家庭作业,教师是主要责任人,但应要求家长关注,鼓励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鼓励家长以志愿者形式参与,不应强迫。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双方发挥各自的教育优长,实现互补,而不是把教育责任推给对方。”
尽管各有侧重,但又一脉相承,相互融合依存,这是家校之间的奥义,如何能发挥最大优势,等待每一朵花开?于晓冰认为,应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其实,双方都缺少一些耐心等待的心态和能力,更多的时候不断地加压,拔苗助长。”
同时,储朝晖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缺少也是家校双方矛盾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说,解决好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问题,矛盾就会相应化解。”
(光明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6日 09版)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德育教育缺失、发展方向单一,这也是社会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保康县体育场举行,来自全县的50多名选手参加了制茶、雕刻、烹饪、导游、砌筑5个项目的比赛。
“打卡积分竟然与休假外出挂钩,那我忘记天天打卡是不是就不能休假了?”“积分有高就有低,凭什么积分高者就优先享受外出、休假的权利?”……近日,某连队开展“网络教育入连”活动,决定将某款网络教育APP的阅读积分和打卡制度纳入量化评比,本是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官兵加强自主学习教育,结果却引来差评。
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分清家长、老师各自要做的有哪些。毕竟,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的责任,大家是围绕一个奋斗目标的“好队友”。
陕西省教育厅印发《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方案》,2021年起,中考全面取消因参加各级各类运动竞赛获奖的免试。
第八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3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