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职业者首次获评“哈尔滨大工匠”
来自哈尔滨市方正县的木匠、鲁班锁传承人王松浦,近日在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领取了“哈尔滨大工匠”证书,成为这一奖项评选4届以来的70名获奖者之一。
-
未来3年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5万人次
江西省日前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19年至2021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5万人次以上。
建筑企业有3个容易触碰到职业“天花板”的工种,一个是安全员,一个是物资员,还有一个是财务人员。不过,在中建五局安徽公司,这样的“天花板”有多种被打破的可能。
该企业根据建筑企业特点设置了9个线条发展通道,每名职工均可在适合自己的线条上通过若干个“门槛”后更进一步。而且,在不断晋升的道路上,如果职工想调整自己的发展线条,公司同样会为其提供多个可能。
“这一制度,让公司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该公司党委副书记钱四平说。
新职工的困惑没了
6年前,24岁的李治龙大学毕业进入中建五局安徽公司。在项目担任机电施工员的他,刚刚工作了3个月就有了“成长的烦恼”:工作如此之忙,未来到底会怎么样?
幸运的是,公司当时正在技术线条试点实施“358”人才梯队建设,并将晋级的8项基本条件一一罗列出来。符合其中若干条件即可获评“八大新秀”“五大骨干”“三大支撑”。入选“358”序列的人才可优先提拔、转正、入选后备干部,并评定相应职称。
“只要自己有能力有贡献,就会获得进步。”李治龙信心大增。经过两年的努力,李治龙进入了“新秀”阵营。此后,又经过3年时间,他由生产线条转到技术线条发展,并成功进入“支撑”阵营。现在的他,已经走上项目总工程师的岗位,成为公司里的后备项目书记和后备项目经理。
比李治龙晚5年毕业的章程更加“幸运”。仅仅参加工作半年时间,他就多次在劳动技能竞赛中获奖,并获得多项专利。他也因此迅速获得“新秀”称号。
“我的目标很明确,下一步就是要往‘骨干’的路子上走。”章程信心满满。
老职工的烦恼没了
相比新职工,老职工更多的烦恼来自对“上升空间”的担忧。
公司下属皖中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文世玉刚来公司上班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进入公司仅6年,他就从公司财务部的出纳员一步步发展到主持财务部工作。
虽然发展路途一路“绿灯”,但文世玉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在建筑单位做财务工作,这个职务基本就到头了。未来的路我该怎么走?”他为此有些烦恼。
能不能换一个线条走下去?面对公司制定的商务、生产、技术、安全、市场营销等不同的发展线条,文世玉一开始有点犹豫不决。
当时,公司正好需要一个市场营销的“爆破手”。公司党委副书记、首席职业规划师钱四平敏锐地发现,文世玉具备这个潜力。
最终,文世玉决定放弃财务工作,转而走市场营销这个线条。从最普通的营销经理做起,他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很快成长为公司总经理助理。后来公司决定成立主要从事营销工作的皖中分公司,文世玉成为分公司的“一把手”。
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丹丹说,类似这样跨越不同线条发展的例子,在公司里有很多。能够成功跨越两三个线条的职工,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逼出来的制度
在钱四平看来,公司制定这样的人才发展制度,其实是“市场逼出来的”。
前些年,公司的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可人才储备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公司2013年从技术线条试点开展“358”人才梯队建设时发现,人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通道,发展通道畅通了,职工们的焦虑感便逐渐消散了。
现在,公司对9个线条的职工分别制订了人才梯队任职条件,并且成立“信和职业规划工作室”,为职工做职业规划辅导。每年新职工入职时,钱四平会给他们上“入职第一课”。
从开始试点到去年底,公司共评选出406位“358”人才,其中1人成长为公司领导,4人成长为分公司领导,8人成长为公司部门经理,成为项目班子的人数更是多达55人。
来自哈尔滨市方正县的木匠、鲁班锁传承人王松浦,近日在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领取了“哈尔滨大工匠”证书,成为这一奖项评选4届以来的70名获奖者之一。
江西省日前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19年至2021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5万人次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渭南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干部教师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
“我们有理由相信,慈悲之心和慈善行为应是每一个善良而真挚的人共同追求超功利的至上目标和价值。”这是71岁藏族老人多才旦经常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