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人:
王方周,“80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排耸村人。他曾在外打工,后回乡开办蜡染制作坊、体验馆,在传承非遗工艺的同时,积极开展研学游。如今,他一年接待研学游客约6000人次,收入超过30万元。
王方周在工作室工作。人民日报记者 黄 娴摄
用蜡刀蘸取熔蜡,在布料上进行蜡画创作。蜡画制作完成后,经漂染、脱蜡、漂洗等工序,最后将染色完成的布料进行晾晒,一件蜡染制品就算完成了。每一堂研学课上,王方周都细心地给学生们讲解蜡染制作工艺。
王方周自幼喜欢画画、书法,在母亲的熏陶下,对传统手工艺蜡染充满兴趣。可当时的苗家蜡染“养在深闺无人识”,想通过这门技艺赚钱,没有门路。
2003年中专毕业后,王方周选择外出打工。2016年8月,王方周和合伙人杨而报浪在丹寨县城创办了“千年传蜡染制作坊”。“我感到时代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工艺品。”2017年下半年,随着对口扶贫项目丹寨万达旅游小镇的落成,他们又在小镇开办了“欧报浪蜡染体验馆”。
随着当地游客日渐增多,王方周开始思索如何拓展业务范围,研学进入他的脑海——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在旅游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非遗文化产品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
从旅行团游客开始,到高校师生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来体验馆研学的游客越来越多。“几年积累下来,我们已经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王方周说。如今,他的团队正在研发蜡染制作的线上产品体验包,希望将蜡染教学延伸至线上。
为使更多村民享受旅游以及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红利,王方周聘请了当地蜡染技艺高超的老人担任导师,手把手教学生制作。“他们中很多都是贫困户,这样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帮大家解决生计。” 王方周说。
去年,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东风,王方周的工厂获得了杭州市滨江区对口帮扶资金32万元,用于工厂的改造。工厂目前带动了10来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收入每月在2000元左右。(黄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