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资讯

【追梦·我的奋斗】一名“齐鲁大工匠”的创新经

2020-06-12 07:40:2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不仅要苦干实干,还得会巧干

【追梦·我的奋斗】一名“齐鲁大工匠”的创新经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丛民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刘晓林 郭一博

  今年55岁的张吉平是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渤海钻井总公司的一名钻井柴油机工。工作30多年来,他依靠自学成才,科研攻关,着眼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先后自主完成了200多项创新成果,其中80项成果获得了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个人先后获得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在2019年底产生的10位"齐鲁大工匠”中,张吉平也名列其中。

  1984年,张吉平从农村老家济南商河招工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轮换工。钻井队恶劣的施工环境、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对出身农家子弟的他来说不算什么,但有两次事故对他触动很大,使他深深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于是,张吉平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下了班就自学石油机械、电器自动化、机械设计等理论;等到上班后,他便把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的构造原理“缠”着师傅,对照着设备一一求教。“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就趁着递送工具的机会,学习师傅们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有些技术含量高的设备修理,当班时修不完,我就主动留下来等修完后再下班。”张吉平说。

  在外部市场施工,轮休的时间比较长,张吉平便利用这些时间修摩托车、在锅炉厂焊锅炉、在电器维修部修电器。老板给的工钱他从来不要,他说:“我为的就是跟人家多学点技术。”

  一台发动机由上万个零件组成,发生故障前也都会有不正常的声音。为了练习听力,张吉平时常在柴油机旁边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坚持天天听、天天琢磨,逐渐练就了听声辨别设备性能的“绝活”,被称为钻井队里的设备“名医”。发电机坏了,多家修理厂家都修不了,张吉平很快就把它解决了,靠的就是这些积累的技术本领。

  在张吉平的眼里,一名合格的工人不仅仅要苦干实干,还得会巧干,有创新才能更有作为。

  此前,井工厂、丛式井日益增多,有时一个井台要布50多口井,使用传统的工程机械平移,需要10余台大马力拖拉机,既费时又费力。为提高钻井时效、缩短钻井周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反复研究、优化设计,先后完成了6种钻机型号的组合式液压钻机整体平移装置,三年的时间累计完成600多口井的钻机平移任务。这套装置的成功推广,使整拖井平均缩短建井周期2~3天,仅此一项成果就为公司创收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多年来,张吉平先后研发了200多项创新成果,其中有8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撰写发表论文80余篇。此外,他还参与了钻井院单轴一体化绞车、钻机自动化、高速离心机、泥浆不落地等多项油田重点项目,为石油装备自动化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吉平深知,技术创新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培养造就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创新型员工,才能推动油田发展。

  2008年,公司建立了张吉平工作室,先后签约了52名徒弟。近几年来,张吉平经常带领徒弟们深入到井队施工现场,抢修排除各类重大机械设备故障,解决设备运转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他还坚持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交给徒弟们探讨研究,并一起革新了润滑油综合添加装置、药品自动破袋机、泥浆泵阀箱修复组合工具等160多项创新成果。

  几年来,张吉平的工作室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观学习,举办柴油机工培训30余期,培训职工1800余人次,培养油田以上技术能手30人。2011年,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并在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用功也用心,用心学习、用心创新、用心教徒,成就了今天的张吉平。

编辑:高爽

图片新闻

职教

评论

  • 出国留学呈三大变化

    新东方前途出国联合相关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等机构于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数据显示,在意向留学人群倾向的留学目的国的调查中,42%的受访者青睐英国。

  • 疫情之下,留学之路能否继续?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不少原本已做好留学规划的中国学生,尤其是计划今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正陷入两难境地——能否继续留学之路?

资讯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