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最冷的时候都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中工网
2021-01-08 07:55

  

  最近两天,北京实时气温截屏成了朋友圈里的爆款图片,“北京市气温跌破21世纪以来最低记录”“北京迎来1966年以来最冷早晨”等消息,也上了各家媒体新闻榜单。

  上一次北京以一个城市的名义如此引人关注,是去年8月那场“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不过这回别的地区也不用只当吃瓜群众了——受强大冷空气影响,全国十多个省会城市都将在这轮降温中创下今冬气温新低。

  降温登场,网友们的段子也排队登场:

  “大家注意,炫负的时候到了。”

  “冰箱冷冻室温度-18℃,现在一出门就是走进巨大的冷冻室。”

  “好奇搜了一下,现在的漠河比北极还冷。”

  我国幅员辽阔,豆花吃甜吃咸能吵个不亦乐乎,但说起谁冷谁不冷、谁的冷法更冷,却难得有统一标准。东北的觉得华北的零下十几度是“小意思”;长江以南沿岸的想请东北的感受“靠正气过冬”;两广区域每年申请入冬都要好几次才获批。

  所谓“环球同此炎凉”,不止人类,动物也纷纷加入“颤抖”的行列——1月6日,北京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子纷纷挤在一起抱团取暖;1月5日,青海玉树的生态管护员解救了6只不慎被困在结冰河面里的白唇鹿。

  龚先生小的时候学英文,最先了解的西方文化之一是英国人见面聊天气可以聊10分钟,后来这成了笑话英国人迂腐客套的一个梗。可到了现在,反倒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智慧。观点、圈子差异越来越大的当下,不仅能让不同的人之间直抒胸臆,还能让不同物种间感同身受,天气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了。 

  似乎这罕见的天气中藏着一种密码,人们能从中翻译、解读出若干的内容。

  被大风低温快冻成冰棍的人,从铺天盖地的新闻中翻译出风寒效应和拉尼娜事件。两个陌生术语因为人们的亲身体验,完成了效果绝佳的科普。北方“泼水成冰”也好,南方“冻雨变冰挂”也好,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亲近总会在某些时刻被激发,大自然也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提醒人类它有着怎样的神奇与威力。

  气象工作者从多个气象观测点翻译并记下温度值,作为未来研究的依据。正是依靠长年积累的数据和技术,这些总是与风雨云雾打交道的人,才能在降温到来之前准确预警,等寒潮被冠以“霸王级”“帝王级”称号后,又冷静地表示“冬天冷冷热热很正常”,顺手举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还有接近-30℃的气温记录——如此解读尽管毫无浪漫气息,却无比专业、客观。 

  在最近引人关注的石家庄、大连、沈阳等地,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面对彻夜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队伍,翻译出了责任和坚守。口罩结冰无法折叠,护目镜上挂起冰柱,盒饭变成冻饭无人问津……作为旁观者,龚先生和大多数人一样,一面心疼,一面希望疫情尽快得到遏制,希望这些坚守的人能暖一暖,歇一歇。

  其实,又何止是疫情防控工作者?极端天气还兼具有一种魔力,让在信息和压力的包裹下惯性前进的人抬起紧盯屏幕的眼睛,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日子。

  共享单车运维员、外卖骑手、地铁安检员,以及每一个全副武装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在一如往常的匆忙中翻译出的,是大大的“生活”——日头晴好时,我们往往看不见城市究竟靠什么正常运转。冰天雪地中,那一个个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走、为了支撑陌生人的生活而奔走的身影,才会显得格外清晰。

  根据天气预报,本轮寒潮影响将持续到本周末。或许,对它的万千翻译集中在一起,就是一句话:向前走,总能走到温暖的地方——最冷的时候都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龚先生)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