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北京教委发言人一席话,为何戳中家长心?

来源:中工网
2022-06-28 13:14

  龚先生

  6月27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终于在居家两个月后重返校园。

  这,着实不易。

  4月下旬疫情以来,孩子已居家学习近两个月。原定于6月13日的返校日期,因北京一酒吧聚集性疫情而推后。之前失望过的家长不敢对开学抱太多希望。此番返校的时点已在6月的尾巴上,距离正式放暑假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此前在社交平台上,“全国都陆续放暑假了,北京还在焦虑开不开学”的话题下面,大多数北京家长都对开学持悲观态度。直到新闻发布会上教委新闻发言人出面回应,家长们才终于吃了定心丸。

  “疫情之下许多事可以推迟,但是唯有同学们的成长和长大是推迟不了的,每一天你都在成长、长大,教育当中必须的同伴交流、集体活动、动手实验等,都必须回到学校中才有可能实现,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教委新闻发言人的一席话,戳中不少家长的心。

  学校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人的全面展提供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与平台。即使当下孩子们在课堂之外有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但学校教育这份“正餐”依然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来自老师的关注与引导、同学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各类校园活动带来的归属感、仪式感和氛围感,都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距暑假仅3周仍坚持返校复课的决定,有为家长减负的考量,但更多应该是出于对孩子成长的尊重与呵护,出于对教育基本规律的遵循。

6月27日,一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的学生走进教学楼。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学校教育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中,还是相关社会治理中,我们无疑都要全力确保孩子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不要轻易关上学校的大门。

  在北京一些家长群里,诸如“花大价钱买了学区房,结果就上了几年函授”的段子里,有家长们的自嘲,也有“培训班补习班再好,也不如返校上学好”的感悟。

  而“成长不能推迟”,这是一种提醒,亦是对常识的重申。经年之后,记忆里相伴童年的发小、中学时代“同桌的你”,大学校园里的“长发女生”,不仅是学生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还会形成重要的认知和情感底色,对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月27日,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初一(6)班班主任老师为学生上返校第一课。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返校前一晚,我上好闹铃,反复叮嘱上小学的儿子明早一定不能赖床。没成想,第二天一早,孩子反而成了我的闹铃,那个睡眼惺忪出门的人竟然是我。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想起某教育界人士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力和热情。看着身边激动蹦跳的孩子,我不禁感慨:此君诚不欺我。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