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编纂《四库全书》,藏于天下七处,分别是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其中有两处位于江苏。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十字交汇处,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镇江。清朝康熙、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到镇江。乾隆四十四年,金山寺行宫的左边建起了一座皇家藏书楼——文宗阁。
《金山志》载:“文宗阁在竹宫之左”。文宗阁坐北朝南。隔庭院有门楼3间与阁相对。两侧均有廊楼各十间,将文宗阁联成四合院的形状,阁前银涛雪浪,阁后山崖陡峭。清人沈恩孚称其阁:“下瞰长波,土侵碧落,阁中文气与烟云相辉映,盖不独见圣朝嘉惠士林之意,山水亦为之生色焉。”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选派以纪昀为首的著名学者300多人编撰《四库全书》,耗时13年编成,共收书3462种,约8亿字。《四库全书》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所有图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四库全书》由3800多人抄写,先抄好的四部,分藏于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行宫文津阁,世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乾隆念及江浙一带为人文渊薮,又下令续抄《四库全书》3份,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文宗、文汇、文澜三阁,被称为“江浙三阁”,亦称“南三阁”。
镇江文宗阁由两淮盐政拨款,驻扬州的两淮盐运使督造,是“南三阁”中最早建成的。落成时,两淮盐运使呈请乾隆为阁题名,乾隆御书“文宗阁”和“江山水秀”匾额。
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乾隆帝第五次南巡,驻跸金山行宫,见文宗阁落成,赋诗曰:“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应庋此文”。镇江背倚长江,上达川鄂,下抵江浙,金、焦二山孤峙江心,百川朝宗,形势雄险,景色壮观,是庋藏《四库全书》的胜地。“文宗”便是百川朝宗归海的自然美景与荟萃古今的《四库全书》之融合,由此可见乾隆冠名“文宗”的寓意所在。
除了《四库全书》,文宗阁还藏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巨型类书,清康熙年间开始编纂,一直到雍正四年(1726)完成,全书分6编32典6109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赐给金山行宫文宗阁一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镇江文宗阁内千卷万帙,《四库全书》的经部用青色函,史部用赤色函,子部用白色函,集部用黑色函。《四库全书总目录》用黄色函。《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分装520函。《钦定全唐文》分装50函。此外,还有大量其他藏书。
文宗阁的典书官由两淮盐运使提名,奏朝廷批准后充任。朝廷还派出专人,负责校理、借阅、注册和曝晒图书工作。历任典书官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史学家汪中,他住金山精法楼10年,尽阅阁中秘籍,全面检校书籍,写出校勘札记10多万字。他还写成《文宗阁杂记》三卷,陈述许多独到的见解。
文宗阁是镇江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根据乾隆“愿以嘉惠士林,俾得就近抄录传观,用光文治。分贮三阁后,如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陆续领出,广为传写”的旨意,文宗阁采取对外开放的措施,允许读书人就近阅读秘籍和借出抄校。文宗阁由此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惜的是,庋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中,镇江的文宗阁首罹兵燹。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侵入镇江时,文宗阁藏书遭损。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和清军的战争中,金山寺被烧毁,典书官逃走,文宗阁藏书也被焚。扬州的文汇阁亦同遭厄运。
文宗阁毁于一炬,成了读书人的隐痛,复建之声不绝。最早有清末江苏学政溥玉岑提议重建;后来,王先谦视学江苏,又提出“拟修复镇江文宗阁钞藏”;到王仁堪任镇江知府,又订立了修复文宗阁的计划,可惜都没有成功。后来,镇江学者吴寄尘在云台山建“绍宗国学藏书楼”, 并将自家书室“咏秋轩”藏书送往楼中收藏,以表“绍继规复文宗阁”之意。
2009年,镇江市园林部门开始在文宗阁原址东侧重建文宗阁,建筑布局参照《两淮盐法志》中的“文宗阁实景写真图”,仿宁波天一阁建筑风格,采用传统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重建的文宗阁藏书楼分为三层,二楼收藏故宫博物院监制的线装《四库全书》1184册,共148函。2011年10月26日起,镇江文宗阁对外开放,再现了清代皇家藏书阁的风姿和神韵。(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