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艺术公开课

海昏侯墓:简牍墨书与漆书

2020-07-27 08:36:02  来源:杭州日报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500米的墎墩山上。2011年3月,墎墩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2014至2015年完成对该墓主墓(M1)的发掘和文物清理,共清理文物一万余件,计有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器、纺织品、竹简木牍等。这批文物中与书法方面密切相关的有:竹木简牍墨书、漆器漆书、玉质铜质印、铜鼎铜灯铭文、漆器刻文等。该墓出土玉器中有玉印“刘贺”“大刘记印”及未刻印章一枚,另发现“海”字铜印一枚。据印章并结合其他出土文物证实,墎墩山古墓M1即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以下称海昏侯刘贺墓)。

刘贺墓木楬(签牌)

  隶书发展经历了“古隶—汉隶”两个阶段,古隶经战国秦、秦代、西汉前期隶变,到汉武帝至宣帝间已形成成熟定型的汉隶。海昏侯墓主刘贺死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该墓出土简牍书及漆书当作于此时或之前不久,此时期属隶变基本收官、汉隶大体定型时期。海昏侯墓所出简牍墨书均为标准汉隶。

  (一)简牍墨书

  海昏侯刘贺墓简牍因书写内容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书写态度、用笔、墨书效果,大致说来,典籍、奏牍类文字抄写严谨工整、一丝不苟,而医书、方术、遣策及其他记事类文字书写得较随意甚至潦草。

  1.规范类简牍墨书

  规范类简书,一是《论语》《易经》《孝经》《礼记》等篇,这些墨字笔笔到位,一丝不苟,工谨完美,字径大小一致,字距间也几乎一致;二是上书皇帝、皇太后的奏牍,为宽型木牍,书写亦规范工稳,讲究牍面布局及行款的整齐美观。从字体看,海昏侯刘贺墓中的这类书迹已是非常成熟的汉隶体,汉隶八分标志性的左波右磔、蚕头燕尾等特征完备,字形与东汉后期经典碑隶并无二致。由此可见,至晚汉宣帝时代,汉隶八分完全成熟。

  2.简书《论语·知道》

  海昏侯墓竹简中的《论语·知道》篇被认为是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该简书在该墓所出各种典籍中抄写得尤其工整,堪称刘贺墓简牍精品和西汉中期规范隶书之代表。该篇除了字体笔画结构完美规范、书写技术高超外,文体格式方面也严谨有序。

  3.率意的简牍墨书

  经籍、奏牍之外的墨、朱书迹均属此范围。比如木楬(签牌)上的墨字,书写较随意,不甚在乎正体汉隶的笔画结构限制,有的甚至含连笔、草意。

  (二)器物上的漆书

  1.漆木器漆书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大量漆器,其中许多题有朱漆字迹。由于漆的黏稠性,且书于髹漆的木竹质上,书写对象较光滑,以漆写漆,点画不如以墨书简好控制,字迹效果与简牍墨书不尽相同。刘贺墓这些漆书书写较工整,但由于书写材料等原因,终不像简牍墨书那样控制有序、笔画完美。

  上古漆书并非书写主流,只用于某些场合,目前出土的也较少。目前所见上古朱书字迹大多为朱红矿物质颜料所书,而非朱漆书,这些朱书大多书于陶、石、玉、骨等上,而当时书于竹木简牍帛的应为墨书。

  2.衣镜上的墨(漆)书

  海昏侯刘贺墓发现一组类似屏风的组件,当为衣镜,其上漆器残片长70厘米、宽50厘米。其上字迹为黑字正体隶书,其工整程度及书技水平近于同墓所出典籍类简书,使用重文号,字径较大,因残损较严重,未知是墨书还是漆书。

  衣镜上的这些字迹也可算是“大型壁书”(指手书朱墨书迹,非指铭刻书迹)。“上古无大字”,在纸张普及使用以前,人们普遍书写的是简牍小字,较大字径书迹的发现,为探讨魏晋以前日常书写中大、小字使用场合及不同技法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65期“简牍研究”专题,《海昏侯刘贺墓简牍书法初探》,王晓光/文)

编辑:梁琼

企业丹青更多>>

艺术领域更多>>

展览热点更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