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清流,水润民心。多年以来,在北京水务的基层一线,奋斗着一代又一代“平凡却不普通”的水务人,他们如同一颗颗毫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日复一日,孜孜不辍,默默坚守,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保水护水的第一线,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水质管理员王艳就是其中一个。
身为水质卫士
时刻绷紧“护水”这根弦
艳阳照在亦庄调节池宽阔的水面上,映射出粼粼波光。一大早,王艳就带着水质监测人员开始了例行的水样采集。
亦庄调节池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南海子郊野公园东侧,发挥着调蓄、汇水、分水功能,是攸关市民饮用水的京城东南部“大水盆”。作为负责水质安全的工作人员,王艳的心每一天都被这“盆”里的水牵动着。
“天越热,我就越紧张。”王艳说,南水进京以来,亦庄调节池的整体水质良好,但是由于调节池存蓄水量大,又是开放水面,光照充足,气温升高后水体发生蓝绿藻过剩的风险较大。2017年7月的一天,王艳和平时一样在调节池畔查看水情,突然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些许绿藻。事不宜迟,王艳当即返回办公室撰写了水质监测专项报告,提出适当调整鱼苗种类和数量来遏制绿藻的建议,以供参考决策,建议经采纳后,一场潜在的风险消匿于无形。
去年年底,在水质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的基础上,王艳又牵头建设了基于鱼法的水质综合毒性生物预警监测系统,请来青鳉鱼为调节池出水水质“问诊把脉”。
保障水质安全还要练就“预知未来、主动出击”的本领,这靠的就是王艳电脑里汇聚的海量数据。“每个月的水质监测数据至少有上千条,但是能从枯燥复杂的数据里,描摹出水质变化的趋势,守好这一汪碧水,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王艳说。
沉醉岗位科研
在探索中寻求突破
在做好水质保障日常工作的同时,王艳还醉心于岗位科研,“科研成果就应该是源于基层、用于一线的。”王艳说。
回想起到管理处开展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王艳记忆犹新。这是一项开展大直径地下管道临时封堵技术研究,目的是解决管道衬砌被钻孔打穿后应急修复的技术和工艺等难题。当时稚嫩的她连工程现场都还没有去过,更没有研究经验。为此,她开始“恶补”隧洞修补相关知识,并深入到北京韩村河钢管厂、河北省引滦入津工程引水洞等进行实地调研,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形成了《地下管道临时封堵堵头实用新型专利》等三项专利成果。
“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作提供的便利条件,使得王艳在对水质变化规律长期的摸索中,慢慢有了自己独到的心得,几年来先后发表了《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分析》《亦庄调节池水质分析与评价》等多篇学术论文。谈及近期的研究方向,王艳表示希望能从鱼类、鸟类、水生植物等方面对亦庄调节池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摸底调节池生物种类与数量,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善水质的合理建议,为更好地保障水质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跨领域挑战
不断拓展学习边界
“小身材,但有大能量。”在同事们的眼中,瘦瘦小小的王艳精力充沛,虽身兼数职却乐此不疲。
管理处的制度建设是王艳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下的一项“大工程”。理工科出身的她,面对制度编制这一“跨领域”挑战,一开始感到无从下手。不服输的她暗暗和自己较劲,从搭建体系谋篇布局到逐条逐句审核修改,王艳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制度文件的海洋里。“项目经费支出的流程适用吗?”“合同管理的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吗?”……每每遇到拿不准的地方,王艳都要和业务科所反复沟通核实,上百万字的制度体系浸润着她的点滴心血。
随着水管单位工作日益现代化、专业化,科技档案在单位决策制定、科研建设、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管理处成立之初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科技档案管理岗位,作为水质管理员的王艳,主动承担下了这项颇具开创性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学习,抠法规、啃资料、听讲座,王艳像海绵一样不知疲倦地汲取新的知识,很快完成了从“门外汉”到“业务大拿”的转变。
而在管理处节水护水宣传、参观讲解、文化园地的建设中,也总有王艳的身影。
“这么多不同的领域,你是怎么做到的?”“可能我比较愿意下笨功夫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去拓展自己的边界也是一种乐趣。”王艳微笑着说道。
人们只惊慕花儿盛开时的明艳,却忽视了芽儿也曾浸透的奋斗泪泉。七年如一日,王艳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没有半句怨言,没有好高骛远,只是默默坚持着同一份热爱——为首都百姓守水护水的热爱。
(据劳动午报消息 劳动午报记者孙艳)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