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让人口普查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期待后期基于普查数据的更专业、科学、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能为完善多项公共政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一一变为现实。
据新华社报道,5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1178万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91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上升为15467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达到63.89%,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比分别为18.7%和13.5%,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继续向东部和西部聚集,东北和中部地区人口减少明显……多项最新人口数据透露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未来中国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回应了公众对我国人口总数、增长情况、人口分布等诸多方面的关切,同时引发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比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面临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会否提前而至?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明显提高,各地如何利用人才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诸如此类。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体现着一个国家人口的基本面貌,关联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软硬实力的发展年轮,影响着未来的公共政策走向。换句话说,人口普查数据描绘得准确、利用得科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实现,并为增进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铺就重要底色。
围观人口普查数据,也是每个人关照自身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切口和契机——14亿个“十四亿分之一”共同融进了这奔腾的时代长河。针对人口底数而制定、调整的决策,与个体利益关系密切。正所谓“人口决策既是宏大议题,也关系基础权利。”
接下来,挖掘和利用普查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则是摆在眼前的重要任务。通过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对比、验证,梳理出此番普查数据呈现的趋势与特征,在制定或调整人口政策、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决策时,就会更加精准,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比如,生育率处于低位的现状,有着诸多复杂成因。除了育龄妇女减少、“二孩”政策效应减弱因素之外,诸如房价、教育焦虑、“四二一”式家庭格局压力等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生育率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些分析和研究结果将或多或少影响着未来房地产、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甚至食品、旅游等领域也将迎来变革。近年火起来的“一人食”“一人游”产品和服务,就是单身经济走红的例证。如何激发育龄人群的生育愿望、减缓老龄化社会的系统性压力,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份数据中。
再如,人口流动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这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也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涌向沿江沿海等地,一方面为人口流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水平提升等贡献着积极力量,另一方面也对人口流出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一定压力。那么,如何保障流动人口跨地区的医疗、教育、落户、养老等权益,有关方面应当有充足的预判和方案;而发挥好人口流出地固有的科技人才及交通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释放更多发展潜能,也考验着相关地方的治理智慧。
与以前的人口普查相比,我们现在有了更先进、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技术,相关结果也更加详实、准确和全面。类似全国范围的统计调查,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数据资源,它们应以更多方式被社会共享,便于对以往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比较、验证和总结,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让人口普查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期待后期基于普查数据的更专业、科学、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能为完善多项公共政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一一变为现实。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