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军爱百姓 百姓拥红军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2021-03-09 16:36

  

  2020年9月30日,道县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社会各界代表举行主题为“缅怀革命先烈 共建红色道州”的烈士公祭仪式。 谢万波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跃兵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2月28日清晨,道县烈士纪念园前广场,有人唱起红军长征进入道县后当地百姓创作的一首颂扬红军的小调。

  道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镜忠说,小调体现了道县百姓对红军的深情,至今广为传唱。

  2月25日以来,一直在道县蹲点采访的记者真切感受到,长征途中,红军时刻面临各种艰难困苦,之所以能最终走向胜利,根本原因是红军自始至终获得了广大群众发内自心的拥护与支持。

  红军爱百姓,百姓拥红军。红军长征过道县期间,广大群众自发为红军当向导、救护伤病员等,谱写了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红军进入道县后,不熟悉当地道路。如何有效避开敌人火力,快速集结,道路选择非常重要。当时道县祥霖铺乡石山村50岁的长工陈有芳,主动找到红军队伍,自告奋勇说自己知道一条通往广西境内的捷径,愿意为红军当向导。

  一路上,陈有芳走在队伍前面,他手拿砍柴刀劈荆棘、砍藤蔓,3天3夜后,将红军一部提前带到广西集结地。

  期间,陈有芳手、脸多处被划破,但他知道红军军需物资奇缺,坚持不用红军的药品和纱布。他的草鞋磨破了,也不要红军战士送来的新鞋。红军战士拿干粮给他吃,他却只吃自带的糠饼子和红薯丝。

  临别时,红军首长给陈有芳4块银元作盘缠。陈有芳说你们更需要钱,硬把银元还给了首长。

  道县上关街道上关村时年30岁的村民彭素贞,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主动挑着扁担为红军送物资。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彭素贞多处受伤。红军战士劝彭素贞回乡,可她拒绝了。在接下来的40天里,她挑着军需物资,途经3省区17县,把物资送到贵州省境内。

  道县群众还把红军伤病员认作儿子、当作女婿,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护理他们。据统计,失散在道县境内的10多名红军伤员,大都在群众掩护下生存下来,有的伤好后归队,有的留在了当地。

  1934年12月12至17日,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村村民周昌荣、周明安父子冒着生命危险,给在馒头岭岩洞内养伤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及几名战士送红薯送草药。后来,周昌荣又悄悄将在馒头岭战斗中牺牲的2名红军战士遗体埋葬(2019年4月,迁葬至道县烈士纪念园)。

  1934年12月12日,红34师传令班班长林中辉随部队突围到四马桥镇清水塘村时,被敌军机枪击伤右脚。部队将他隐藏在当地道南书院。后来,四马桥村村民黄永良收留了林中辉,将他留在家中养伤3年,但伤仍未治愈。附近一个姓唐的僧人得知消息主动出面,治好了林中辉的伤。

  1952年,林中辉在四马桥镇早禾田村参加土改,分得9间房屋和7.5亩耕地,1956年生下儿子林福建,1960年6月病逝。

  1934年12月,道县寿雁镇空树岩村盘承贵、彭学运等村民,冒险收留了童旺扬、兰金甫、冬狗、兰老二4名红34师受伤战士。空树岩村村民还介绍童旺扬、兰金甫到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水车镇成家。冬狗伤好后返乡。兰老二在村中生活了3年多,1938年在山洪暴发时为抢救群众牺牲……

  道县群众想方设法安葬牺牲的红军将士。1934年12月18日,道县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陈树湘及其警卫员的遗体安葬在潇水河畔、上关桥头飞霞山下。2019年4月,陈树湘墓被迁至道县烈士纪念园,纪念园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手记

  扎根人民,战无不胜

  刘跃兵

  绝壁上的青松为什么能够长大?戈壁胡杨为什么能够成林?因为它们的根深深扎进土壤,与大地“血脉相融”。

  长征路上,红军时刻面临各种艰难困苦,但最终能走向胜利,其根本原因是红军和老百姓血肉相融、鱼水情深,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爱护人民,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为红军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扎根人民,战无不胜。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