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北京巨变 城市更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5-06 03:3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北京篇】

  原标题:北京巨变 城市更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开栏的话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沧桑巨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东方大潮汹涌澎湃,中国力量势不可挡。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东方潮》专栏,刊发本报记者走进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系列报道,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敬请读者关注。

北京城市副中心远眺。周世杰 摄

  图①:夜幕降临下的德胜门。视觉中国供图

图②:智慧设计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的昌平未来科学城。 周世杰 摄

图③:修缮后的东城草厂胡同。 周世杰 摄

图④:市民在什刹海公园读书休闲。 周世杰 摄

图⑤:首钢园区三高炉倒映在秀池中。 赖志凯 摄

1949年,北平新生。

这一年,这座北方名城更名为北京,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此举行。北京正式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从此走进新纪元。

以第一版城市总规划为起点,北京开启了阶梯式成长,从消费城市到工业城市,从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再从服务业城市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不断迈进。2020年,北京市GDP为3.6万亿元,人均GDP约2.4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5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亿元。

如今,北京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各行业巨头聚集。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之都。从二环到三环,再到“大七环”高速公路贯通,北京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立足首都发展,推动“功能性更新”

今年“五一”期间,首钢极限公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攀岩区里,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奋力攀爬,引来阵阵欢呼声。这里是北京市最大的户外极限运动场地,是市民和游客的打卡胜地。高炉、转炉、冷却塔、煤气罐等工业遗存,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谁又能想到2010年前,这儿还是机器隆隆的炼钢厂。

这是北京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通过疏解制造业企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生动缩影。

2003年,为推动首都发展转型和环境保护、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发展近百年的首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出搬迁主厂区的决定,并向国务院递交“搬迁报告”。

2010年,首钢主厂区全面停产。面对土地资源利用、工业遗存保护、员工就业安置、转型发展方向等多重挑战,首钢开始探索全面转型发展的路径。为推动首钢老工业区的改造,国家和市级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供地政策、行政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帮助首钢破解改造中遇到的难题。

乘着政策的东风,通过盘活老工业用地,改造建筑物、构筑物,植入奥运体育元素和创意文化功能,首钢在实现产业升级和功能重组的同时,创造了新型的城市活力空间。转型后的首钢老工业区,不仅推动了城市转型、塑造城市文化魅力,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更新项目。

2017年8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位于首钢群明湖畔的单板大跳台选址地、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园区等地参观。这里的历史积淀、工业遗存、文化魅力,令他印象深刻。

为支持工业用地转型升级,2018年初,北京市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功能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厂盘活变身创意文化园,国企大院转型人才长租公寓,西城区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海淀区768产业园、丰台区1897科创园、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特色,通过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纷纷实现了“华丽转身”。

77文创园的前身是有着63年历史的北京胶印厂。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工业企业陆续外迁,在此背景下,北京胶印厂也面临着厂房搬迁和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胶印厂所在的美术馆后街77号院,一街之隔有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往西有北大红楼旧址,往南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艺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地区。工厂所在的东城区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戏剧资源得天独厚。在此背景下,胶印厂厂区被改造为77文创园,于2014年正式开园,形成了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后,厂区里的老烟囱、烫金模切机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红砖墙面的小楼,迂回旋转的钢梯延展至园区楼顶,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2020年,77文创园凭借成功的改造与出色的运营管理,入选北京市首批市级文创园区。伴随着东城区文化产业政策的助推,77文创园正在“崇文争先”的道路上飞速发展。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动力分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电子科技企业。2003年,该厂的煤气生产线停止运行,探索发展文创产业。如今,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每年举办国际设计周、国际时装周等大型品牌活动,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立足老城复兴,推动“保护性更新”

穿过古朴雅致的门廊,青砖灰瓦的四间房怀抱一座小院儿,院中央的杨树虬枝盘曲,居民悠闲地晒着太阳,话着家常,曾经四合院里的风貌又展现在眼前。

胡同、院落如此焕然一新的“秘诀”是老城复兴。近年来,北京在老城保护更新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打造“共生院”新概念,即通过对腾退空间重新设计,与老胡同形成建筑共生,推出创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和改善等政策,保护性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平房区。

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是北京老城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雨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西南部,平房院落多、房屋破损比例高,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2015年起,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胡同为试点,探索“共生院”等老城保护复兴新路径。在开展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工作时,东城区搭建了雨儿胡同设计平台,坚持“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全程跟踪整治实施、保证设计成果的落地质量,用“绣花”功夫织补出新旧共生的“老胡同的现代生活”。

菜市口西片区是保留着明清时期胡同院落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平房区,属于“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但居住人口密集,生活环境较差。

2019年,西城区启动菜市口西片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工作,规划方案中保留了菜西片区整体的街巷胡同肌理,基本维持现有建筑的风貌特色、高度,拆除加建违建,推动老城减重、减量发展,恢复院落原有格局样貌。

“老胡同已然今时不同往日。过去居住时的种种不便,现在得到了极大改善,原本拥挤、失管的院落,现在错落有致、秩序井然,一处处院落焕然一新,公共区域的花花草草让人赏心悦目。”亲身经历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的菜市口西片区居民何玉荣说,看着胡同越来越整洁、有活力,街坊们对申请式改善、老宅复管等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经过修缮,原本逼仄陈旧的老胡同,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新老居民和谐共生的新面貌。越来越多的胡同居民,和何玉荣一样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目前,以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和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为代表的“共生院”模式,已经纳入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作为推动多元化改善平房区人居环境的实施样板。

为进一步加强对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强化对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北京市近年来出台了系列办法。2019年发布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不断推陈出新的政策,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持续推进了中轴线申遗、长辛店老镇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以及社稷坛、太庙等重点文物的腾退。截至目前,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基本完成,核心区逐步安静下来、干净起来。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保障性更新”

京味儿作家老舍先生在《龙须沟》中,曾对“龙须沟”这个地方有这样的描述:“这是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的变成泥塘,而且臭沟的水就漾出槽来。”

其实,龙须沟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1949年前,龙须沟附近环境恶劣,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凄惨。

1950年,为了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三里河被改造成下水道,表面铺设了平坦的马路。

经历过三里河改造的张立学老人回忆:“以前的南城,住的多是家庭条件较差的老百姓,卫生环境恶劣,传染病时有发生。改造后,周边居民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1978年,22岁的刘学住在西四北五条胡同,每天晚饭后的娱乐活动就是和胡同里的街坊一起聊天。当时,电视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的北京,二环外,都是农村。窄窄的街道上,鲜有汽车。如今,气势如虹的长安街,与当时大不相同。

刘学回忆道,当时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00多元。在北京一家国营西服厂上班的他,每月工资100多元。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必囤大白菜。“是大白菜好吃吗?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物质匮乏。”刘学说。

1992年,刘学搬到了西三环的昆玉河畔,从胡同院儿住进了楼房。当时的西三环远没有现在这般高楼林立,周围都是玉米地,一下雨,满地泥泞。到了夏天,儿子还会去周边小河沟儿“游野泳”避暑。

这些年,刘学眼看着西三环、昆玉河一年一个样,自己也从小刘变成了老刘。让刘学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变化。2004年,四环路开始进入北京市民的视野。现如今,北京已实现“大七环”高速公路贯通。

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北京注重存量资源的腾笼换鸟和存量空间的留白增绿,一方面,大尺度绿化,注重连通原有林地,打造城市公园环,另一方面,在小尺度空间中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让市民“出门见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在东北五环外,一处开阔的湿地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是新建成不久的温榆河公园。湖泊、森林、花海被晨光洒上了一层金色,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跑步越野,或悠游漫步,享受着美好的休闲时光。

温榆河公园有京城最大“绿肺”之称,它横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整体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比奥森大6倍。公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微地形,乘游览车在园中穿行,身旁掠过不同的景色:森林、花海、湿地、湖泊、梯田……一个公园逛下来,山、水、林、田、湖、草的景色尽揽怀中。

惠民工程不分大小。除了温榆河公园、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崇雍大街改造提升等大设施、大绿地、大线条的更新项目,北京的城市规划还聚焦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畸零地”,通过小空间形成大手笔,小成本产生大效益。西城区椿树街道的1公里慢行系统、海淀区中关村众享荟口袋花园、朝阳区百子湾路街角的“井点”等一大批小设施微空间深受百姓欢迎。

“井点”改造前,是一片300多平方米的空地,地表硬质铺装,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却仅有1处楼梯入口,上面放置着少量健身器材。“台子太高,实在不方便,连个坐的地儿也没有。”周边老人多有抱怨。

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组织了6场议事会,在选点、设计、植物品种和场地命名、居民公约制定等各个环节,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小微空间蜕变的背后,是一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联欢”。

如今,科普新玩法、游乐新体验、休闲会客厅、“网红打卡处”……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见证着北京城巨变的老人时常感叹,北京的城市更新,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家园再造。

责任编辑:张菁 李丹青

刊头设计:李法明

版式设计、制图:张菁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