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江南小城的“幸福密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7-01 06:32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原标题:江南小城的“幸福密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 黄洪涛

题记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江苏省苏州市管辖的县级市,原名沙洲县,1986年9月撤县,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设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

江南人,性格如水,利而不争,诗书传家;沙洲人,吃苦耐劳,崇尚自立。两种风格互相渗透,奠定了张家港城市性格的基础,塑造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张家港人打造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张家港样本”,成为唯一连续六届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

走进这座江南小城,会发现诸多普通人家的平凡故事和他们的“幸福密码”。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张家港人用一双双勤劳、智慧的手,编织着自家的温馨岁月,也绘就着这座江南小城的亮丽风景。

图①:1986年12月1日,张家港市成立大会在杨舍镇大众影剧院召开。

图②:上世纪90年代,工人们从写有“张家港精神”十六字内容的照壁前走过。

“小水滴”展示大文明

“小水滴”是钱雪英的微信名。

前不久,在张家港暨阳湖边的“湖畔书房”,记者见到了这位“网友”。

49岁的钱雪英,原是张家港一家影楼的职工,现在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工作。她还有别的一些“头衔”:美湖使者志愿服务团团长、江苏首届“最美民间河长”……

水清草绿,鸟鸣花开。在景色优美的暨阳湖,钱雪英告诉记者,“我家就在湖边不远。”

暨阳湖是张家港市区的一个人工湖,是当地市民的休闲中心。钱雪英几乎每天都会沿湖行走,不同于别人来看风景或锻炼身体,她要检查湖水水质、发放垃圾袋、规劝不文明行为……“这是我和同伴们的例行服务内容,沙洲湖、凤凰湖等地方,都有美湖志愿者常年服务。”

“这里的一块警示牌曾深深触动了我。”原来,人工湖最深的地方达6米,一到夏天,经常有人来游泳,溺水事件偶有发生。

“我想,能不能通过志愿者的宣传服务,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2013年7月,在张家港市文明办的支持下,钱雪英发起成立了“美湖使者志愿服务团”,每天到湖边开展“珍爱生命·防止溺水”宣传,普及溺水急救知识,提醒游人自我保护。

随后,钱雪英又策划了“保护生态·美丽港城”环保周周行活动,带领团员沿着湖岸捡拾垃圾、打捞湖面杂物,开展文明旅游、环保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暨阳湖是张家港的名片,作为志愿者,它的一草一木,我们都放在心上。”这些年,钱雪英和同伴们写了几十本巡湖日记。

开始也有游人不配合,甚至拿到宣传册顺手就丢进垃圾桶里,“但坚持做下去,情况就变了。现在路面、湖面这么干净,就是一个证明。”

2019年,钱雪英获得了江苏首届“最美民间河长”称号。

钱雪英和志愿者伙伴们还开了家“美好杂货铺”。这是一家处理闲置物品的公益商店,衣服、鞋子,文具玩具、绿植摆件,样样都有。“大部分都是市民捐赠,也有爱心企业的批量捐赠。”这么做,实现了旧物利用,低碳环保,同时,储蓄了“美好基金”,可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钱雪英先后策划了“春蕾助学”“亲亲宝贝”“保护生态·美丽港城”环保周周行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整天在外从事志愿服务,丈夫有时也会有些想法,但看到钱雪英晚上做志愿服务,他还是会默默地陪伴、接送。

女儿小时候抱怨钱雪英没时间陪她玩,钱雪英干脆带着女儿一起出去,如此,既陪了女儿,又让女儿受到了爱心教育,一举两得!“她大一时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团队,现在已经是负责人了!” 钱雪英不无自豪地说。

大家喊钱雪英为“水滴姐”。在她看来,每个志愿者、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如果人人都愿意做一滴水,汇聚起来,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如今,“美湖使者”的数量已从几十人发展到了4000多人。

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系统性出台了“志愿者礼遇办法”,引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文明新风尚。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21万余名,志愿团队1310支,累计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超567万个小时。

图③:2019年,志愿者带领新市民子女游港城。

图④:2021年4月,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吴丽萍 摄

“村里发的福利就够了”

“我生孩子前一天,跑了几十里路,连10块钱都借不到。”顾秀琴对此记忆犹新。

68岁的顾秀琴,是张家港市永联村村民。漫步在小桥流水、风景如画的永联村,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我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地。”顾秀琴回忆,1970年,她和爱人在一片滩涂地上搭建起一间土坯房,成了家。当时的永联村是沙洲县(张家港前身)最小最穷的村。“吃了上顿没下顿,饭里放一点酱油就是美味了。”顾秀琴说。

当年,这里地势低洼,十涝九灾,农民种地往往颗粒无收。上级先后派来六批工作组,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基本都无功而返。直到吴栋材老书记到来,一切才有了改变。

顾秀琴清晰地记得,1978年,吴栋材来到永联村后,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挖鱼塘。“当时,真吃了不少苦。”顾秀琴说,他们夫妻俩跟着村民一起,没日没夜地挖鱼塘。次年年底,顾秀琴家分到了十斤鱼,终于过了一个有“鱼”的新年。

随后,吴栋材在村里陆续筹办起玉器厂、花砖厂、枕头套厂等8个小厂,一些村民开始跟着干起小工。1984年,吴栋材抓住苏南农村建农房需要大量钢筋的商机,办起了轧钢厂,很快有了起色。随后,他果断关停了八个小厂,全身心投入轧钢厂的经营。

顾秀琴的爱人王良宝来到轧钢厂,干起搬运工、操作工,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

夫妻俩请村民帮忙,盖起二层小楼。1990年,在外学裁缝的儿子也到了轧钢厂,开吊车、搞维修。1992年,邻村姑娘嫁了过来,也进了轧钢厂,当了会计。

永联轧钢厂越做越大,慢慢发展成江苏永钢集团,永联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钢厂工作。

永联村坚持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村民在充分就业的同时,年底还能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到2020年,永联村民从村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分红年人均达1万元。

1995年,顾秀琴家以低价购入一套商品房,楼上居住,底层门面房出租,“家里条件很快就一天一个样了”。

到了2014年,得益于村里“拆归拆、分归分,一户一套,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拆迁分配政策,儿子、儿媳住进了拆迁后分得的140平方米大产权房,顾秀琴二老住进了不远处8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如今的永联村,产业兴旺,去年工农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利税60亿元;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在绿色的环抱之中;乡风文明,连续六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治理有方,村企产权清晰,社区平安和谐,居民自觉自治;生活富裕,农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权房,年人均纯收入近6万元。

“村里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出去打工,就在家门口上班。”顾秀琴的孙女在外地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张家港,在市里中学任教,孙女婿原本在市里工作,后来也来到永钢上班,小两口在永联也分到了一套房子。

“儿孙给钱,我们根本用不了,村里发的福利就够了。”顾秀琴说。在村里的活动中心,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打球、打牌、下棋。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永联村逐步实现居住方式城镇化、生活方式社区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组织方式自治化、收入方式多元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

敢于争先的张家港一直是“三农”工作的先行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老典型。截至2020年底,全市162个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计249.65亿元,净资产113.89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12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3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93:1。

图⑤:如今,张家港市百家桥村经常举办好家风故事分享会。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提供

张家港暨阳湖生态湿地公园一角。 许海斌 摄

从“不愿来”到“不愿走”

“一开始听说分配来张家港,我还以为是要去张家界呢。”泮延镇说。

37岁的泮延镇,老家在山东聊城,现在是江苏申港锅炉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去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苏州全国劳模事迹馆给别人讲述自己“充满意外”的奋斗成长故事。

“说实在的,当时从上海分配到张家港,我们都闹情绪了。”泮延镇回忆,2003年,自己和一批山东老乡应聘到上海锅炉厂,学习焊接技术。没想到,半年后,公司决定分配他们一批13个人去张家港。泮延镇没想到,这个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城市,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初来张家港,大家内心有不少怨气。

“为了留住我们,老板是‘别有用心’。”泮延镇说,不久,公司从山东招来13名女焊工。公司工会还定期组织培训,举办联谊活动,逢年过节安排专车接送外来工,给大家创造各种接触交流的机会。很快,泮延镇顺利地和其中一名女焊工恋爱、结婚了。

考虑到大家米饭吃不惯,公司特意从北方请来厨师,专做面食。大伙儿住在公司集体宿舍,虽说条件一般,但感觉格外热闹。

受益于公司“师带徒”培养模式,泮延镇跟着师傅学艺,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全胜任了焊接工作,并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岗位。当自己焊接的产品得到客户的肯定,泮延镇感到很开心。

2013年7月,张家港市举办首届“行行出状元”技能大赛。“那些天,我在实验室里每天练到晚上8点。”最终泮延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他在苏州技能状元大赛中又获得第一名;2014年,他在江苏省焊接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因此晋升焊接高级技师。

得知泮延镇评上了全国劳模,聊城老家“炸”开了锅。村支书专程来公司看望泮延镇,镇上还特意打来电话咨询他是否有意愿回乡发展。泮延镇说,“我在张家港待了18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是张家港、申港锅炉培养了我,我舍不得离开了。”

为了吸引并留住泮延镇这样的新市民,张家港市率先实行了外来人员积分落户制,还专门成立新市民事务中心,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民服务。

如今,泮延镇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张家港买了房、落了户,决定长期定居这里。“新市民积分制让我们这些外来人员享受到了市民待遇。”泮延镇说,两个孩子上学的事都不用操心。

截至目前,在张家港通过积分政策,共有6万多名新市民子女获得参加本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格,5万多名新市民子女获得积分入读本市公办学校起始年级资格。

“我妈有时还做点面食,我倒有些不习惯了。”泮延镇说,现在一家人都爱吃米饭,孩子们都说普通话,大家都喜欢上了这座江南小城。

……

在张家港,无数个“钱雪英”“顾秀琴”“泮延镇”穿行在大街小巷,他们用一双双勤劳、智慧的手,编织着自家的温馨岁月,也绘就着这座江南小城的亮丽风景。

责任编辑:林琳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