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锦绣天府”的华丽转身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7-01 06:32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原标题:“锦绣天府”的华丽转身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题记

成都,天府之国,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文明史、超过2300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时期,坐拥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成都却一度百业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生,从一座中等城市新晋为一线超大城市,实现了令人称奇的跨越式发展。

“锦绣天府”正在华丽转身……

图①:上世纪60年代,成都春熙路街景。成都市锦江区档案馆供图

图②:上世纪90年代,成都老东郊航拍图。成都市成华区宣传部供图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锦绣天府、理想家园”,描绘了景城相融、人城和谐的美好画卷。

2020年岁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榜单中夺冠,且连续12年获得该荣誉。这是一项涵盖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安全、未来预期等16项评价指标的调查,以此评估市民的幸福指数。

作为一名老成都,周素芳不太关心此类调查、排名,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则让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真切感受到“今天的成都大不一样了”。

就在几个月前,九龙湖社区刚刚为周素芳举办了百岁老人生日宴会,授予其“百岁寿星”称号,还对给予其悉心照顾的家人进行了奖励。望着身边一张张的笑脸,这位百岁老人犹如嘴里含着一块酥心糖,甜到了心里。

浪潮涌动中的梦幻锦官城

“每月千余元的退休金、600元的长寿老人津贴,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年年定期发放米面肉蛋奶,现在这社会好啊!”一头银发的周素芳手持拐杖坐在沙发上,身着红色唐装上衣、黑色小脚裤。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条条皱纹,却遮不住她眉宇间的神采。

周素芳与成都这座城一同从风浪中走来。

1920年,周素芳出生在成都郊区华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她随村民一同用水把棉被打湿、裹在身上躲藏起来,为躲避枪林弹雨做准备。历经战火、压迫与贫困,最终迎来曙光。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闭塞的村庄里,人们口口相传着一条条惊天动地的喜讯——周素芳第一次对所处的时代有了清晰的时间感知。

成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久居乡村的周素芳感到日子一步步好起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上世纪60年代,挑着扁担走5个小时、30里路到天府广场,赚两三元钱,也舍不得买一个糖油果子。”在周素芳大儿子付仁久年少时的记忆里,进成都城只有一条很窄的主路,最高建筑是8层高的锦江宾馆,“现在我们自己的房子都在十几层,进城的公交、地铁四通八达”。

2012年拆迁后搬入新居,原来的农耕土地流转出去后,集体经济和土地租赁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全社区4000余居民年满60岁后便可领取每月千余元的社保金,日子过得稳定、安逸。

近百年来,周素芳一家几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见证了周遭生活环境的巨变——高楼大厦林立,曾处于破旧老城区和无边田野上的人民路不断延伸,从老皇城连接起高新产业开发区;仅十余年时间,13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大陆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这些巨大变化对于一座曾经落后的西部城市而言,令人几乎难以置信,而它们真切地发生着。

图③:成都交子公园,融入交子金融文化,致力于建成一座核心商务区的现代化生态艺术公园。熊一凡 摄

图④:成都龙泉驿区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图为一汽成都工厂生产作业场景。熊一凡 摄

“千年商都”的蝶变

上世纪80年代,春熙路一家火锅城在墙上悬空一辆吉普车造势宣传,轰动一时,这让人不禁联想到2020年以来该商圈频频登上热搜的裸眼3D大屏,两者在创意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太古里的街拍在时尚圈闻名,其实春熙路“打望”美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更远。1936年《阳春小报》上的一幅漫画呈现了当时在春熙路赏美女帅哥的风潮。

时尚、前卫、包容,同时,敢于创新和突破——成都的特色在春熙路上得到彰显。

“上午还在和世界500强谈合作,下午也许就在居民院落处理水沟堵塞问题。”今年45岁的刘勇这样形容自己在春熙路从事的街道工作。有着“百年金街”之称的春熙路可谓网红打卡之地。多年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逛成都必定要去春熙路。

“2020年全口径税收超过40亿元;2021年“五一”小长假日均访客超过80万人次,其中16-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达85%以上。”刘勇透露的这组数据,描绘了春熙路可观的消费活力,也孕育着成都作为世界新兴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的新梦想。

被誉为“千年商都”的成都,有着鲜明的消费城市特质。但在改革开放以前,成都城区面积较小,人口规模不大,工业基础较弱,经济总量偏低,消费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较高;而当下,成都正努力向兼具国际时尚魅力和天府文化特色的消费型城市打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全力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

数十年间,消费的内涵被这座城市重新定义。

建设提升消费载体,创新打造消费场景,目前成都已形成了锦江公园、天府青城等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新IP。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商圈建设,161条特色商业街区启动打造,正在为成都消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载体。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持续促进消费升级,依托大力建设跨境电商全球服务资源中心和发展首店经济,培育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成都有效拓展线上消费,网络零售额突破4000亿元。

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2.3亿元,同比增长31.8%。

图⑤:2015年基本贯通的天府大道是成都市的交通大动脉。张直 摄

“三根半烟囱”的转型与突围

启明电灯公司、造币厂、军火厂和火柴厂,曾被概括为成都工业的“三根半烟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后,电子、航空、机械等代表当时我国高端产业的一批企业在成都扎根,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产业也已萌芽,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了成都工业的“主角”。

曾作为国家规划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成都东郊还保留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风貌和老物件。包括红光电子管厂在内的一批企业曾在那里拔地而起,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在红光电子管厂诞生;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神舟系列飞船上都有着东郊工厂的身影。

“当年红光电子管厂效益好,在那里上班是一件值得全家光荣与自豪的事。”75岁的张全荣曾是红光七分厂的副厂长,亲眼见证了那个火红的时代,厂房林立,工人聚集,一片欣欣向荣的生产繁忙景象。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成都东郊迎来发展瓶颈期。通过“腾笼换鸟”,将大批国企迁走后,成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刀阔斧改革,产业集群化发展效益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更加紧迫的转型升级任务,成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量质并举转变。

自2017年以来,成都围绕建设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空间结构、重塑经济地理的态势全面形成。目前,全市112个产业园区已整合为66个产业功能区,形成14个产业生态圈,规划建设的54个科创空间相继启动。

“当前成都的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完善,发展动能强劲。”退休后的张全荣曾带着小孙子重访东郊,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这座曾以农业为主的城市,经过一代代人奋斗,正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新经济顺势腾飞的“机会之城”。

2020年4月10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观景台。胡大田 摄

公园城市的“安逸”

纵然是红光电子管厂最蓬勃发展的时期,张全荣也始终觉得在成都的工作生活“不安逸”——厂区周边荒芜,交通不便,环境很差,冬天燃用蜂窝煤,烟尘弥漫在空气里,周边制药厂更是时常传来刺鼻味道,“我那时不止一次想,就算厂里的生活条件再好,也坚决不能定居在成都。”

时隔数十年,武汉某科技型创业团队负责人王强在多个城市考察后,最终将公司选址定在了双流区的成都芯谷研创城,吸引他的正是今日成都所呈现出的一份“安逸”——除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的便捷,这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成为他决策的重要参考项。

以青山为底、以江河为脉、以绿道为轴——近年来,成都将绿色生态作为幸福城市的底色,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全方位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让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16930公里的城市绿道,穿插于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老旧生活区升级为公园社区,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公建配套设施和功能化改造,有机融入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元素,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凸显出公园社区的文化特质;加快构建起驱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适配体系,让金融、数据、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成都汇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

面向未来,成都正努力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以“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

1949年4亿元,1958年突破十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2020 年突破 1.7 万亿元——成都GDP这条激昂向上的曲线,清晰、生动地展示了这座新一线城市的晋级之路。

伴随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强,在中国城市版图上,成都所承担的使命也日益重大。

这座一路崛起的西部之城,正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目标阔步前进,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天府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吴迪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