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一场唤醒群山的改革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7-01 05:59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原标题:一场唤醒群山的改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李逸萌

题记

这是一场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这是一场绿了群山、富了百姓,赋权中国亿万林农的制度改革。

这是一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变革。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一场肇始于福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山川林莽,让巍巍群山在新时代展露出“点绿成金”的笑颜。

1958年,何吓俊的父亲(左四)成为大田桃源国有林场的第一代造林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翻拍

何吓俊(左二)和工友们接班造林,今年林场里的林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摄

时间定格在2001年,“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成为福建武平县捷文村600多名村民的共识。村民们“分山”表决时举起的手,拉开了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27亿亩集体林业用地,集中分布在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我国56%的人口也生活在这里。

唤醒沉睡的山林,让大山长成青山,让大山里的人有“靠山”,让大山也能够长出希望,这是林改的使命。

“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回到家?”

曾经在武平县林业局采购站干了20多年的李永兴,1999年在林业经营体制改革中,“下岗”回到老家捷文村当起了村支书。捷文村共632人,村里的山林有2万多亩,人均30多亩地。让李永兴头疼的是,与福建很多山村一样,捷文村祖祖辈辈都靠山吃山,但山多并没有改变捷文村贫困的命运,甚至很快就要被“吃空”了。

曾有人感叹,18亿亩耕地可以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农民的温饱问题,但43亿亩的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木材使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数据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集体林区蓄积量在300万立方米的林业重点县,由50年代的158个减少到不足100个,能提供商品木材的县由297个减少到172个。全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南方集体林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较第二次清查时减少了1.8亿多立方米。

武平作为南方集体林区的“重镇”之一,也成了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据村民李桂林回忆,那时但凡家里缺钱,村民就会上集体林砍树,山里的树长不到碗口粗就被砍光了。大山里的树就这样被换成了农民手中的化肥钱、治病钱、买粮钱。

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原常务副组长、福建省林业厅原厅长黄建兴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当时全国林业普遍面临“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大难”,而病根就在“集体林权属不清”这个问题上。

据黄建兴介绍,通常的林权包括“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四项权利。由于集体山林的产权主体没有明确界定,林农的集体山林所有权被“虚置”了。2000年,国家林业局推行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对以往集体林进行再次确权,但林地仍然属于集体,产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彼时老百姓流行一句话:“千年铁树开了花,田地回了家,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回到家?”在黄建兴看来,林权制度改革事关山林的命运,改革是形势所迫。

2001年5月,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换证试点,武平县被确定为试点县之一。两个月后,捷文村在李永兴的争取下成为了试点村。就这样,林改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武平迈开了步伐。

经村民大会表决同意,捷文村在既没上级授权、也没法律依据、更没其他地方经验参考的情况下,有了“原创”的林改方案。根据方案,林权“四权”中的林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其它“三权”归林农所有;山要按户分,以当年集体林每户的责任区作为“分山”的依据,期限为50年;村里的公益林一起参与分配,专门用于对新增人口和林地面积较小的人家进行“补瘦”;山林按“肥瘦”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每年每户向村委会上交每亩0.5元至1.5元的林地租金。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清楚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的林权证,在捷文村诞生。李桂林是它的所有者,他也成为全国获得新版林权证的“第一人”。

在全面总结武平县林改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推动林改。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据统计,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国将40多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确权到户,让林农获得了价值2万多亿元的家庭财产和27亿亩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权。

分山到户,使林农耕山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林改之前,村子周边满山皆是低矮的灌木和稀疏的小树;现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林木比比皆是。捷文村村支书李财林感叹:“林改,改变了大山的命运。”

2001年,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领到全国第1号新版林权证。受访者供图

三明沙县夏茂镇村民洪集体在检查林地里铁皮石斛的长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摄

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

林改20年后,今年72岁的李桂林已搬进武平县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接受采访时,他依旧穿着20年前领取林权证时穿的那件蓝色麻布衣服,给《工人日报》记者递来一杯灵芝茶,茶原料就来自他家的林子。在他与人合伙办的养鸡场里,还有2000多只象洞鸡在林间穿梭。

李桂林坦言:“刚拿到林权证那会儿,只会计算砍树能挣多少钱;现在林子大了,山货多了,发展林下经济学会了算长远账。”这一切都要从限伐说起。

2012年底,新建的捷文水库成为全县唯一饮用水源地,周边山林被县里划定为“县级生态林”。树,不能砍了。而李桂林一家就有100多亩山林被划进了生态林范围。同年福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目标,林木采伐政策进一步收紧。商品林中杉木采伐年限从16年延长到26年,松木采伐年限从21年延长到31年,重点生态区的977万亩商品林被限伐……

对李桂林而言,限伐后,仅他家就要损失超过2万元的木材款。虽然福建开展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省市县三级对生态林提供补贴,但补偿金额远不够弥补限伐带来的损失。

眼看树不能砍了,曾经在村里经营过木材生意的捷文村村主任钟泰福带着李桂林和村里的102户村民“另谋生路”,成立了合作社,取名为“绿富”。钟泰福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绿富”瞄准的不再是树上的生意,而是绿叶下的经济,从阔叶树育苗到养蜂养鸡,再到种植草珊瑚、紫灵芝等中草药,合作社的目标是要带领林农实现“绿富双收”。

资料显示,实施林改以来,捷文村的森林覆盖率从78%增加到84.2%,林木蓄积量增加了9万立方米;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1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2001年到2020年,捷文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00元提高到25008元,其中林业收入从380元上升到10057元、占比从24%提高到近50%。福建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635.9亿元增长到666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4%。

看着大棚里的花卉,林下生长的草药、奔走的土鸡、飞舞的蜜蜂,钟泰福感叹:“这才是大山里的滋味,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

盘活大山里的“原始股”

钟亮生经营的养蜂基地,距捷文村不到5公里。与捷文村不同,他所在的上镇村和周边不少村庄并没有那么丰富的林地资源。林改后,他们一家8口人仅分到不到8亩的山林。因林地“碎片化”产生的“评估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处置难”的“新五大难”,困扰着他和不少林农。

而在三明沙县夏茂镇,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生意的村民无力管理林地,林改后出现了林地抛荒、不长大树、芦苇满山的现象。村民洪集体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收益慢,林改后林农依旧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的难题。”

“一个轮伐期近30年,钱从哪里来?”“流转来的经营权怎么维护?”“山林抛荒,单家独户怎么办?”新一轮的林改就从解决这些问题开始。

一沓拿绸布包裹的林票,是洪集体在联营山场中600多亩林地的股权收益凭证。这些林地由村集体、林农与国有林场合作经营,国有林场占股60%,村集体和村民占股40%,收益部分由村集体和个人按照三七分成。

据沙县林业局副局长乐代明介绍,林票实施合作经营、量化权益、自由交易、保底分红制度,村民可凭个人持有林票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提高信贷额度,增加林业投入;国有林场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发挥资金优势,扩大经营面积。林票可抵押,也可流转,盘活了森林资源存量,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林票制度改革让青山真正成了“金山”,1.4万户林农成了股东。曾经抛荒的林地被重新盘活,林地出材率较普通林农自行管养的林地翻了整整一番。洪集体感叹:“有了林票,树在山上长,人在山下忙,带着林票到处做小吃,照样能分红。”

在洪集体看来,林票就是藏在山林里的“原始股”;而在钟亮生眼中,当地创造性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惠林卡”等金融产品,则是存在山林里的“扶贫基金”。钟亮生发起成立的养蜂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共有190多名残疾林农、287户贫困林农加入,合作社年总产值超过400万元。而这些贫困户养蜂的初始资金,除了县残联和合作社提供的补助外,其余部分则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进行“融资”。

近年来,为破解分山到户后出现的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经营分散化等问题,福建全省共建立县级林权流转服务平台66个,流转林权达到1800多万亩,发放“闽林通”系列贷款81.9亿元,受益林农达到7万多户。

改造后的“睡眠小镇”成为当地知名的森林康养基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摄

福建深沪湾立起了防护林。黄海 摄

实现和谐共生的“森呼吸”

位于武平县最高峰梁野山南麓的云礤村,曾是全县最穷的山村。

“砍木头、打野味、采摘野生食用菌,曾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据60岁的村民邱光福回忆,林改后,林木资源不能随意砍伐,大批村民外出谋生。

2012年,在县城做家禽生意的邱光福回到云礤村,办起了“光福森林人家”。吸引他返乡创业的,是林改后带来的好生态和好生态带来的游客群。

而在三明市大田县西部的桃源镇赤头坂国有林场内,一座主打“好睡眠”的康养小镇正在加紧改造。凭借桃源溪畔每立方厘米高达1万个以上的负氧离子,国有林厂职工宿舍被改造成了“睡眠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并开设了睡眠专科门诊,为游客提供包括食疗、理疗在内的助眠服务。

与山林作伴30年的桃源国有林场湖美管护站站长何吓俊是个“林二代”。1958年,他的父亲分配到了国有林场,成了第一批造林员。1984年父亲退休后,他接班造林,而今林场里的林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

他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凭借林改带来的好生态,三明正在全域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是林改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亲近大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呼吸”。

为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意见,从林改实际出发,制定了森林康养基地标准和评定办法。2020年,全省森林旅游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

2002年以来,福建的森林蓄积量从3.65亿立方米提高到7.2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在保持全国首位的基础上提高到了66.8%。而我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也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突破23%,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一场唤醒群山的改革,由福建起步,正在全国各地收获着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韩韫超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