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大庆精神:奋斗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8-25 03:4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原标题:

大庆精神:奋斗基因代代相传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我国的东北部,有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叫大庆。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这里发现了大油田。大庆因此得名。

60多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在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同时,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石油工人的奋斗历程,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这鼓舞了石油工作者和亿万国人,成为催人向上的奋斗基因——代代相传,永世不忘,融入骨血,裂变生力。

一个人,一种精神

提到大庆精神,不能不提到一个人。

他叫王进喜。

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讲述:“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大庆精神的核心概念一共有4个词,第一个就是“爱国”。如何爱国?在那个年代,在这个行业,就是要实现从无到有的“创业”——这也是第二个关键词。

1960年春天,我国要在中国东北部新开发的大庆油田开展一场石油大会战。王进喜带着满身干劲儿,带着他的1205钻井队从玉门来到了大庆。

这一刻,他等了太久太久。

1960年3月,王进喜和工友们用钻机叩响了沉睡已久的大地。这是一片富含石油的黑土地,也是一片荒芜到难有容身之处的大草地。没有住处,全体钻井队队员分散住到老乡家里。

队长王进喜住在房东赵大娘家,60多岁的赵大娘从没见到过如此拼命干活的人:“他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两个字就与王进喜紧紧连接在一起了。

1960年4月9日至4月11日,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召开了油田技术座谈会。会上正式提出“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的号召,“铁人”的称号进一步传开。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铁人”的名号不是空喊的,铁人精神更是在忘我的拼搏中干出来的。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是对大庆精神高度凝练概括的总结,是建立在“铁人”的奋斗、实践基础上的,是他用生命写就的。

1970年11月,年仅47岁的“铁人”王进喜因病去世。

一棵树,一片森林

2020年12月24日,1205钻井队在北1-20-斜丙258井钻进至750米。

至此,这支由“铁人”王进喜带出来的队伍,历经67年的接力传承,累计钻井2482口,累计进尺314万米,相当于钻透了355座珠穆朗玛峰。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传承大庆精神中。”1205钻井队第21任队长张晶说。

一棵大树倒下去,身后成长起一片大森林。

“铁人”去世半个多世纪。他和他那代石油人所创造的大庆精神在大庆油田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第二代“铁人”王启民领取了“改革先锋”的奖章和证书。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老人,1961年参加工作,凭借着“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科研攻关。

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50多年里,他主持参加过10多项油田开发重大现场试验和40多项科研课题,为大庆油田实现27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开发,为我国的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8月,在伊拉克石油工人营房内,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李新民,拿着一张照片讲述着自己乘坐的车差点被火箭弹击中的经历。

从2006年开始,李新民率领着1205钻井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最多时,8个国家的队伍在井台,在国际舞台上竞技,没有严格的过程控制,就不会有精彩的结果。”

“手中有绝活,别人能做的,我们干得精;别人不能做的,我们要干得好。在国际市场上,用铁人精神树立中国石油的良好形象。”李新民说。凭借着不服输的性格,海外1205钻井队频频拿下大订单。

2020年,尽管有疫情、低油价、地缘危机等冲击,但李新民带领中东分公司及时调整策略,锁定“稳拓展”目标,实现了逆势突围,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加3000万美元。

“大庆精神”作为一种品牌,在第三代“铁人”的手中走向世界。

一滴油,一团火焰

铁人纪念馆,是很多人到大庆旅游的必到打卡地。在临别之际,很多人会带走一样纪念品——“一滴油”。

这是用王进喜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生产出的石油加工制作而成的文创产品。“一滴油”是大庆油田开展“传统立身、勤俭立业、百年立功”全员行动的缩影,也是对大庆精神的传承创新。

一滴油,引出一团火焰。一团团火,照亮前行方向。

近日,黑龙江省总工会、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信厅等单位联合发文,表彰全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能手、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

这30个“最佳”,每一个项目都有大庆油田职工的身影。两名创新能手,一项创新成果,两项十佳操作法。得到如此多的奖励,对于大庆油田来说既是惊喜,也是平常。

多年来,大庆油田始终把“科技”融入石油开采的每个环节。

在石油开采增多、地层压力减小后,自喷井已经成为历史。更多的时候是要向井下注入液体,再抽出来,从而将埋藏于石头缝隙中的石油“带”出来。

初期是注水通过“水驱”来开采石油,当地下含水量增高到一定程度“水驱”乏力时,注入的就是聚合物实施“复合驱”。

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外国专家认为大庆原油酸值低不适合三元“复合驱”,大庆油田并没放弃,反而憋着一口气,要开展研究。

多年前,石油大会战时形成的大庆精神依然激发着强大力量。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不但要做到,还要做得更好!”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展开攻关,经过上千次实验、上万次分析,实验记录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团队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完成了3年的工作量,为“复合驱”推广应用赢得了主动权。同时,大庆油田的科研团队形成了4项专有技术、2项行业标准、获8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大庆油田在油田含水率达到98%的极限开采条件下,“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再提高采收率16个百分点以上,使大庆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中国石油开发上的奇迹。大庆油田相当于从石头缝里“洗”出3759万吨石油。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