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精神:匠心筑梦 匠艺强国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9-28 04:05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原标题:

工匠精神:匠心筑梦 匠艺强国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郝赫

3名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他们在太空的“住所”——天和核心舱,将继续留在太空,执行空间站下一步任务。大家也许并未注意,建起这个“住所”不是一件容易事,每一个焊点都关系到航天员的安危。

为此,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高级技师郑兴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挑战一系列焊接难题:一次成型、焊缝总长超300米、最大气孔直径不超过头发丝粗细、球面壁板舱体造型复杂且无前例……最终焊成了这个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再次展现出我国航天制造的顶尖实力和工匠人才的精湛技艺。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迈进的今天,工匠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劳动者用劳动书写人生,以知识和技术为追梦道路添砖加瓦。

工匠精神融入民族血脉

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年,工匠精神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热词。

直到2021年,工匠精神一词先后5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折射出我国在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也体现了工匠精神在整个社会层面已成为备受推崇和重视的精神力量。

夫匠者,手巧也。工匠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能工巧匠辈出,古有鲁班发明百种工具、李春建起千年不倒的赵州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佳话;今有铸钟工匠刘佑年熬练30年“复活”编钟、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40年再现汝瓷、书画修复师单嘉玖倾注半生心血延续传世书画的传奇故事。在匠人们数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和一点一滴追求极致的精进中,工匠精神传承至今、源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工匠精神始终贯穿于每一次伟大实践——无论是“两弹一星”、三峡大坝、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自主设计和制造,工匠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发扬光大。

从手工匠人到科研人员,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人民劳动创造历史、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已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召唤,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在上海工匠馆内,一件外表光滑的半球体展品惹人注目。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的一个关键部件。为了完成这件曲率大、高度达80毫米的难成形零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戴渊要用手工敲打一万多次。

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也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践行者。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升制造品质与水平的重要环节。

以匠心铸大国重器。直径16.5米、重2300吨庞然大物,移动距离被控制在了1毫米内。在白鹤滩水电站,不足两平方米的驾驶室里,起重机司机梅琳做到了如此精准完成发电机关键部件转子的吊装工程。

以匠心造“中国名片”。一台机车,数万个零部件,上万米导线,在繁杂的系统中找到每一处导致机车无法正常运行的症结所在,是“机车神医”张如意的日常。如今,张如意和同事调试的机车不但驰骋在神州大地,还出口到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身体力行,不断展现出对职业技能的执着专注和极致追求:“50后”地质钻探领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常年扎根深山,由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不断革新,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70后”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在400余次带电作业、穿梭生命禁区的同时,以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1989年出生的高级技师陈行行,凭借对多个工种和参数化编程方法、精密类零件加工及尺寸控制方法等多种技术和工艺的掌握,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等的深入实施,践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由他们牵头的创新工作室全面开花,有力支撑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阔步向前。

激励更多劳动者技能报国

进入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备受重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成为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不断努力的方向。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总工会和央视再次联合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目前已是第8季。网友们纷纷留言:“太强了”“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追的偶像”“发自肺腑的骄傲”……

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各级工会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健全完善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的制度机制、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等,为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本领、促创新搭建平台,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促进职工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素质全面提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各级工会推动下,“工匠”成为越来越多省市的“闪亮名片”——在北京,33名工匠人才和技能竞赛优秀选手获聘“职工匠师”;在福建,“八闽工匠学堂”试运行,百种课程将免费开放,为职工提供综合性线上技能培训服务;在河北,“十三五”期间数据显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万多项,创新成果转化率达80%……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历久弥坚。如今,在全国各地,高技能产业工人的作用被广泛重视,工匠人才应享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愈加凸显,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