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劳模、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宏磊:为大地“把脉” 筑牢城市根基
“我们建设大楼、桥梁、地铁,都是要建在大地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大地的土壤、岩石、地下水搞清楚,筑牢建筑物的根基。”在全国劳模、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宏磊眼里,工程建设,勘察先行。从业20多年来,他把岩土勘察当成学问来做,用科技创新手段规避地下工程风险,被誉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匠心勘测,助力城市高质量建设
岩土工程师经常在野外工作。同样的风景,普通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山川秀美,而岩土工程师关注的,则是会不会发生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如火如荼地建设时,周宏磊及其团队在冬奥场馆及配套项目的第三方监测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北京冬奥会带来更智慧、更科学、更安全的建设和运维保障。从轨道交通冬奥支线、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综合训练馆,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奥运村、山地新闻中心等场馆及配套项目,周宏磊带领团队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每一处冬奥场馆的建设。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点缀在绿心万亩城市森林之中,成为城市新地标。但较高的地下水位是地下工程顺利开展的重大难题。周宏磊引领科研设计团队,摒弃传统的抽水作业方式,另辟蹊径,创新性地研究应用水泥土搅拌墙技术,采用先进环保绿色工艺改良原位土体,形成一道深埋于地下50余米的、密不透水的“防线”,将地下工程与外界隔开,有效阻止了地下水渗流。现在,长度近2.5公里的防渗止水墙在地下延绵生长,不仅保护了周边地下水资源,也成功将工程造价降低30%左右。
北京城下,地铁四通八达,为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为城市古建维护带来挑战。周宏磊率领团队紧密围绕地铁建设风险控制难题,针对北京地铁长距离下穿中心城历史古建筑群的重大建设安全问题,开展微扰动环境影响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盾构下穿微沉降控制关键技术,提出古旧建筑的减振隔振措施、振动监控与联动控制技术体系,实现对鼓楼、什刹海等文保区及古都风貌的全面保护。
在大众的认知里,岩土勘察仅仅就是和土打交道。可周宏磊并不这么想,“把勘察当学问做”是他不变的理念。“勘察是基础,是托起城市安全美好生活的力量之一。所以作为从业者,我们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探索创新。”周宏磊说。
“望闻问切”,战“疫”护航小汤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修缮扩建工作启动。周宏磊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负责提供地基基础核验、基槽开挖等岩土工程咨询服务。
周宏磊把岩土勘察比作为大地“把脉”,而岩土工程师就像医生一样,既需要中医的“望闻问切”,也需要像西医一样穿刺、化验、研判,从而让建筑更加安全。
一场针对小汤山医院扩建工程地基的“手术”就此展开。经过缜密的资料分析和实地勘察,周宏磊现场作出判断,“局部有大坑,回填处理不密实。”在看不见的地下,有两个回填压实不充分的大坑,势必会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此时,小汤山扩建病房已经在收治病人。为了不影响病房的使用功能,“手术”不能“大开大挖”。经过多方论证,施工各方最终敲定用注浆的办法进行“手术”。面对两个看不见的大坑,这项任务极具挑战。
“手术”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案,工艺参数是多少,处理过程中要做哪些监控量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参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岩土技术团队现场敲定。面对这项缺少资料、工期紧张的应急任务,周宏磊临危受命,带领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对“手术”全程进行保驾护航。
在整个工程中,周宏磊是出了名的严谨。他认真研究每天的勘察情况和监测数据,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数据。参建各方共同参与的项目研讨会,他一场不落,同与会专家讨论技术难点,优化施工方案,为应急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连续奋战将近两个月,“手术”非常成功,而且没有对小汤山扩建工程的正常使用造成任何影响。其间,北京降下一场大雨,“手术”后的地基坚如磐石。
任务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参建人员都说,周宏磊简直“神了”,仿佛他有一双透视眼,能看到地下的情况。其实,周宏磊高度近视,他对于风险或事故原因的判断,都是源自理论和经验的积累。“光有假设不行,那叫拍脑门儿。”周宏磊说,岩土勘察是工程建设的眼睛。构建一个判断的模型,要大胆做出一些假设,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修正。而且,去一线不是蛮干、胡干,而是科学地干。
追求卓越,传承北勘精神
1995年,25岁的周宏磊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便投身于岩土勘察事业。他最深感自豪的,并不仅仅是参与了国家大剧院、“鸟巢”“中国尊”等知名建筑的建设,而是继承了北勘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全国勘察行业的“第一梯队”,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勘院涌现出张国霞、陈志德、袁炳麟、张在明、沈小克等一大批专家大师。这些业界前辈的率先垂范,对周宏磊影响深远。
“岩土勘察工作是一个群体性非常强的工作,我们所有工作都是一个人无法成就的。我们这些专业上的领路人,身上有许多特别朴实的劳动精神,这种劳动精神和我们的工作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周宏磊说。
2020年,周宏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回想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情景,周宏磊依旧历历在目。“除了获奖的喜悦,还有对行业以及前辈的敬仰。人民大会堂修建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没有精确的计算程序,全靠着前辈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发挥劳模精神,追求卓越、矢志不渝。”周宏磊说,“我们这一代人和新一代的北勘人,要把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为首都的高质量城市建设贡献才智。”
(据劳动午报消息 劳动午报记者 石海芹)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