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全国劳模王中美:在焊花闪烁中架起大国工匠精神之桥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2-06-30 15:33:00

原标题: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中美(引题)

在焊花闪烁中架起大国工匠精神之桥(主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6月26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来北京开会的巾帼“焊将”、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中美。

“昨天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公路通车了!”刚一见面,王中美就带来了一则新闻:6月25日,“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公路正式通车。

喜悦在王中美英气的脸上绽开。她的眼睛灵动有神,胳膊和脚踝上有多年电焊生涯留下的伤疤。

这座桥被孟加拉国人民誉为“梦想之桥”,也是王中美焊工生涯成就的又一座梦想之桥。她和工友们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大桥水上钢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的技术难题。

话到此处,王中美的眼眸更亮了。

桥上风景

诗人卞之琳曾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电焊工王中美说,每到一个城市,游人在桥上看景,可在她心里,桥就是最美的风景。

“每次有机会路过自己参建的桥,那感觉真是不得了。从还没上桥就开始伸着脖子看,走过了还意犹未尽。”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湖北恩施四渡河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年逾不惑的王中美,已参与过几十座世界一流桥梁的建设任务。

而她走上电焊这条路,也缘于儿时见到的一次桥上风景。

王中美的父亲王全亮是九江长江大桥建设的第一代电焊工。受父亲的影响,她对电焊这个外人觉得又脏又累的职业,没什么排斥感。

当时,王中美和妈妈住在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与父亲的工作地仅一江之隔,却难得相聚。幼小的她想:“父亲忙着建桥,桥通了,从家到九江,是不是就不用花一天时间坐轮渡了?”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王中美梦想成真了。

她和母亲来到了通车典礼现场。整个桥面人山人海,欢声沸腾。“有好多大彩车、横幅。”王中美看到,父亲站在桥边,满面笑容,挥舞着手中的彩球,大声呼喊着。

那天,横卧长江的大桥,和桥上神采飞扬的父亲,在王中美心中埋下了种子。

2001年,王中美女承父业,成了一名电焊工。回忆当时的选择,王中美很诚实:“也不是没有犹豫。我学的是桥梁专业,其实可以做更轻松的桁车司机。但我跟着父亲去车间试过,师傅们都说,电焊这块我挺有悟性。所以就想试试看。”

桥上风景很美,电焊工的生活却不那么“美”。焊接时的熏烤、粉尘、呛人的气味,对二十出头的女孩子来说很不好受。“我们成天脏兮兮的,根本穿不了一件好衣服。冬天里面的毛衣、保暖衣裤,基本全是烫的洞眼。”

电焊弧光对皮肤和眼睛伤害也很大,有一次她不慎多看了几眼电焊弧光,眼睛肿成了一条缝,脸也开始脱皮。“吓死我了,这要是毁容了怎么办。”与王中美同期入职的7名女工友,不久全都转行了。

“她们每个人走的时候,我心里也会问自己,还要不要坚持。”王中美告诉记者。不过,她的个性不愿轻言放弃。渐渐地,乐趣随着坚守到来了。

遇水架桥

“我遇到的好师傅很多,他们教我的时候毫无保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中美说,电焊工的工作环境苦,业务也不容易。师傅的教导让她挺过了动摇期,开始在焊接的行当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她仔细观察老师傅施焊的手法细节,一一牢记在心。尤其是对技术难度大的角焊缝、立焊、仰焊等,她总会反复琢磨,想要焊出一气呵成、焊缝漂亮、质量过关的成品。

“有时候焊接真的会让人入迷、上瘾。我在焊接过程中不喜欢被打扰,注意力全在焊缝上,不想让它有一点点缺陷。烫伤了都顾不上,舍不得停下来。”王中美情不自禁地用手比画着施焊的动作,神态用如痴如醉来形容,毫不夸张。

王中美没有止于做一个痴迷的“匠人”,她喜欢钻研和折腾,积极投入技术攻坚与创新中去。外行可能知道,现代桥梁桥身越来越长,桥墩越来越少,但并不清楚,电焊与桥梁到底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桥梁跨度变大得益于钢结构桥的广泛运用,而这对钢梁焊接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其中汇聚的都是电焊工人的努力和创造。正所谓,“焊接是桥梁的生命”。

2014年,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前期的焊接实验中,王中美带头做的焊接工艺试验,直接关系到正式施工时同条件的焊缝焊接能否达到预定的结构受力要求。她感慨地告诉记者,这是她参与的技术攻坚中,压力最大的一次。

“第一次单独负责一项试验,担心前期试验做不好,耽误整个工期。”王中美说,前期的试板焊接试验每批次需要120块试件,拼装和焊接工作量非常大。她每天和工班成员一起讨论,反复请教老师傅,并啃下了大量焊接前沿技术资料。

“整整一年多时间,我不记得脑子里有别的事情,全都是碰上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完了问题,又碰上问题……”王中美笑着说,当时同事都觉得她有点神经兮兮的。

终于,王中美团队探索出了一套有效方案,充分利用场地和吊装机械的优势,直接将试板单块拼装改为十块拼装,大量减少了焊接试板两端引弧板的安装工序。

在钢桥结构焊接过程中,面对Q500qE高强度钢材在主跨为1092米的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中使用,也是钢桥领域的首次采用。王中美又带队一次次调整焊接工艺,攻克了高强桥梁钢焊接技术难关,为推动我国铁路桥梁新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沪苏通长江大桥架起来了。王中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自那以后,再遇到任何项目,我心里都有底了。”

“桥”的延续

“我的徒弟都开始带徒弟啦!”王中美很骄傲。

在采访中,王中美经常提到她的第一位师傅赵文芳,她是中铁九桥“女子电焊突击队”的第一代引路人。师傅在业务和精神上对她的感染、带动,让她更加意识到传帮带的重要。2013年,“女子电焊突击队”的接力棒传到了王中美手里。

王中美用她追求完美的匠心要求着队员们,保证团队焊接的成品成为“免检产品”。不过,她传递给年轻女工的,远不止严厉的鞭策,更有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支持。

“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能明白她们的顾虑。”王中美说。“不是所有女工家里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所以我们就会商量好,轮着帮对方照应孩子。尽量让她们在最容易打退堂鼓的时候,坚持坚持。”

同时,王中美也现身说法,激励女孩子不要被性别偏见禁锢。“电焊看上去好像不适合女性,但其实这行非常考验细心和耐力,这都是女同志的优势。而且女孩体格相对小一些,在狭小空间中施焊时,反而比男同志更灵活。”

几年过去,“女子电焊突击队”已经成为中铁九桥最能啃硬骨头的“尖刀连”,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骄傲之余,王中美也有忧虑。她告诉记者:“‘90后’进来做电焊工的很少了。”

时代在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越来越多。“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能否像桥一样连通延续,王中美一直在思考。

“很多人说这代年轻人吃不了苦,我倒不这么觉得。送外卖也是很辛苦的。”出乎记者的意料,面对网络上“进工厂不如送外卖”的热议,王中美很冷静,很包容。“我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做焊工确实没那么自由,也挺枯燥。但国家到什么时候,都需要有‘手上功夫’的工匠。”

王中美认为,老一辈技术工人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轻人了解电焊行业的意义和发展。近几年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工匠进校园”的宣传活动。“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职业,讲讲行当里有趣的小故事。消除大家的一些偏见。”

她总会告诉职业学校的孩子们,电焊行业越来越智能化了,工作条件今非昔比,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本职工作虽然做得不错,但一路走来,能获得这些荣誉,还是得益于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对产业技术工人和工匠精神的重视。”

焊花闪烁中,王中美见证了电焊技术发展的二十年,见证了我国桥梁建设突飞猛进的二十年。当记者问到,在诸多荣誉称号中最喜欢哪个时,她想了很久,认真地说,最喜欢2014年荣获的“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

“我觉得这最贴近我的身份,也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肯定。我就是个挺喜欢钻研技术的普通工人嘛。”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