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全国劳模王曙群:一辈子做个好工人

劳动报记者 王枫
2020-11-26 08:48:55 来源:劳动报

一辈子做个好工人

——全国劳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特级技师王曙群的故事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也是在当天,参与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的王曙群作为新一届全国劳模代表,站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成为全国瞩目的职工“明星”。

  从普通的技术工人,到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乃至全国劳模,31年来,王曙群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普通工人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星空。

  他们总装的对接机构让航天员放心

  1989年,当王曙群从技校毕业走进当时的新中华机器厂,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一度,厂里因为缺少订单任务,转而生产冰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任务少、收入低,不少同事选择跳槽,到外企拿高工资,几经犹豫,王曙群选择留下来,他的收入,还没有当小学老师的爱人高。

  前景迷茫,对于王曙群来说,当时能做到的只有一个——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活儿,拧紧每一个螺钉。他的坚守,迎来了航天发展的春天。

  如今说到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给他贴上了对接机构的“标签”。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凝聚了王曙群和团队十多年的心血。

  王曙群告诉记者,1997年这个年份对他来说很重要,“这一年,我儿子出生,也是在同一年,我加入到对接机构总装组,参与航天载人交会对接研制。”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航天的未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先顾谁?老王选择了后者,把儿子交给了家人。

  朝思暮想攻克“珠穆朗玛峰”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总是带领他的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

  而12把对接锁堪称对接机构研制中的“珠穆朗玛峰”,在太空环境中确保12把锁的锁钩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对接、分离时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要“天衣无缝”,难度之高可以想象。他们试了成千上万次都无法满足要求,王曙群就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甚至忘记了去接正在补课的儿子。

  那段时间,长期的疲劳和压力下,不到40岁的王曙群开始掉头发,视力日益下降。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钢索在大载荷传动下会变长,其张力也就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马上提出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工艺方法,一举解决长时间困扰班组的对接锁无法同步解锁的难题。

  老王是我们的“主心骨”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今年已年满50岁。随着航天研制任务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认识到,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迫在眉睫。

  2004年,中国启动了探月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人开始迈出月球探测的第一步。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号任务,开展月面巡视器的研制工作,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王曙群想到的是给年轻人压担子。

  2010年,从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夏巧伟应聘149厂,一进厂,他就被分到了王曙群的班组。刚进班组时,夏巧伟有点“怕”老王,“王师傅平时看上去挺严肃的,做事特别认真,无论是劳动纪律,还是言谈举止,对我们要求都挺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巧伟渐渐发现,严肃的外表下,这个老王还有一颗细腻的心。

  在月球车试验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环境模拟试验,篮球馆般大小的实验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积而成,堆积起来足足有一栋三层小楼之多,地面上还人为的设置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沙坑、岩石等;月球车需要模拟“月面”移动、爬坡、越碍、拍照、土样分析等多项试验内容。由于火山灰模拟的“月球表面”土质较轻且很松散,人一踩上去就会使得周围“尘土飞扬”,试验人员必须 “全副武装”——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同时穿着防静电服等。

  对这样“恶劣”的试验环境,王曙群说了句“我先试试”。一天下来,他脱下“装备”,笑称自己像刚刚作业归来的煤矿工人,头发是灰的,脸上流淌着“泥浆水”,手掌因长时间带着橡胶手套而发白,身上散发着汗臭味……师傅的一言一行,夏巧伟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多年来,王曙群始终保留着记笔记的习惯。采访中,他搬出了一部分他做的笔记,十多年前的工作笔记已经发黄,上面记满了他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构想。这些“操作宝典”,老王从不吝啬与徒弟们分享,如今,他的团队里,已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考出了技师、高级技师证书,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随着长征五号刺破夜空,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的收官之战,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打开手机看到这个好消息时,参与嫦娥五号对接机构研制的王曙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穿上航天人特有的国旗装,与全国劳模代表一起,大步登上领奖台。他告诉记者,“虽然嫦娥五号已经发射,不过,后续任务还在等待我们,前面的路可能更难走,但我们有信心,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保驾护航!”

编辑:郭丽娟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刘新圈:在民族文化中找到根和魂

    当年,从没去过草原的刘新圈凭着“一朵洁白的想象”,用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火遍全国的草原歌曲《套马杆》。

  • 赶场“双十一”的欧美歌手

    在去年“双十一”晚会上,被我们亲切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专程从大洋彼岸飞到国内来献唱的盛况想必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回村创业 她让家乡荒山花果飘香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 “东超兄弟”:用实干圆梦“空中成像”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