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新:演好胡同戏功夫在“诗”外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
盲人足球队:在绿茵场“踢”出生命之光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勇于攻坚、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贪吃蛇”技术被石油行业誉为寻找地下油气的“眼睛”,在地下几千米可实现指哪打哪,精准制导。尚捷研发的“贪吃蛇”技术有别于传统钻井技术,由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两部分组合而成,地面工程师根据随钻测井提供地层数据,通过地面系统遥控井下旋转导向的走向,使得井眼轨迹可以朝着油层去、顺着油层穿,最大程度可以准确钻遇油层,大幅降低石油开发成本的技术。
行百里者半九十。尚捷团队本想在三五年将“贪吃蛇”技术做成,但后来,这个‘成’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一开始的“成”只是研发成功,而后来的“成”是要稳定性,是要创造效益和价值。而“贪吃蛇”集合了20多种学科的应用、1000多道高端工艺组装,几百万个代码控制,任何一环都不能“掉链子”,要稳定性,谈何容易?
“缩小故障圈就是拓宽成功面!”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尚捷不但没有回头,反而加速前进。他带领团队建立一套严密的故障跟踪档案,他们从制造、作业、维保各方面收集仪器故障,无论大小,全部汇集到试验台,在实验台上设法重现故障,推演分析,精准定位,完成整改提升,再投放现场应用,持续跟踪效果,确认故障不再出现才算关闭。
档案建立简单,但是把住标准从一而终,便难上加难。尚捷时刻牢记清华知名校长蒋南翔说过的一句话“真刀真枪搞科研”。而尚捷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没有任何一段电路、一段代码可以应付,否则在真实的现场作业试验时,问题都会暴露的淋漓尽致。”
几次、几十次、几百次……失败让人沮丧,但挫败不了尚捷团队的劲儿头。随着故障的不断关闭,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逐年提升,朝着国际一流水准坚实迈进。
这期间,尚捷团队成功挑战了贪吃蛇技术一系列极限,使得“贪吃蛇”的耐压强度达140兆帕,大大超过了蛟龙号最大耐压的70兆帕;耐温达150度,超过了航天航空和军工125摄氏度;持续工作时长达200小时,而运载火箭入轨时间仅为10分钟;抗震强度是军用坦克全速越野时的两倍。
“贪吃蛇”的成功商用,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实现了尚捷掷地有声的那句话:中国的地层必须用中国人的仪器来看清!
尚捷也凭借卓越的科技成果,多次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先后获得中国石油石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金质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并于201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勇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报国精神
尚捷成长于清华园,父亲母亲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早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就经常给他讲邓稼先、叶企孙等大批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故事,这些励志的故事潜移默化影响着尚捷,在他幼小心灵中种下“科技强国”的种子。早在青年读书时期他就立下了“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他常和团队说“国家强大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就得玩命干”。
在谈起“贪吃蛇”的成功研发时,尚捷经常讲:“我们同国际一流同行相比, 在研发环境、软硬件条件等各方面都不如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大幅缩短7年研发应用时间?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有理想信仰和家国情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党员骨干!”几年来,只要接到实钻试验任务,研究院就变成“不夜城”,全员上阵,通宵达旦,为试验做着冲刺准备,屏幕上攒动的数据映照在科研人员眼里,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尚捷深知,随着国内油田上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地层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以更成熟丰富的石油科技成果应对复杂的勘探开发局面。
带着这份责任和担当,作为中海油服油田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的尚捷抓引领、促融合,打出了一套党建科研深度融合的组合拳:他对照支部达标3类10项要求,结合实际细化56项指标,连续三年开展支部达标工作,确保了研究院6个支部连续三年100%达标,其中电缆测井研究所党支部积极推行“三会一课”制度化、专题学习系统化、四个作用具体化、技术创造价值特色的“三化一特色”党建创新管理模式,连续三年被中国海油党组评委“标杆支部”。研究院综合党支部书记、套管井研究所所长陶爱华针对声波测井重点项目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领7名党员持续攻坚,成功将我国的声波测井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此外,他将创新当作第一动力,主持完善技术研发体系,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引入全球优质研发资源共谋大业,加大与国际同行对标和互联互通力度;他还将人才当作第一资源,狠抓党员和科研骨干双向培养,研究出台精准的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晋升通道,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干劲热情,提升了科研人员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中国海油劳模卢华涛等一批青年骨干迅速成长并挑起大梁,迸发出党建引领的巨大效能;就是这个党员比例近六成的红色团队,将党旗插遍科研阵地,开出绚烂的科研成果。
“贪吃蛇”也在现代化科研管理体系中不断升级,装上了地层测压等19种高端“武器”,迅速实现了系列化、产业化,将中国人脚下的地层描绘得越来越清晰,使中国海油测井定向井技术行业认可度大幅提升。尚捷团队凭借一系列新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98件,获得9件关键技术国际专利。
2019年,由尚捷团队主导研发的高端测井仪器成功实现了向国外一流石油公司的成套化销售,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石油工业从依赖进口走到现在国产高精尖仪器实现逆向销售,这也显示出了我国石油工业科技进步水平。”尚捷自豪地说道。
回首十余年的研发之路,尚捷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电子科大、石油大学、中科院等3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了3个高校联合实验室,累计带动超过2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题培养任务,带动了我国科研相关学科的进步发展,为我国石油科技领域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20年11月,尚捷团队研发的“贪吃蛇”技术产品已在我国主要石油天然气产区实现规模化应用,新技术产品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大幅降低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成本,保障了我国油气增储上产。
面对成绩,尚捷团队自豪而不自满,他们有了一张图,清晰标识着和世界一流的差距;他们有一本账:技术产业化才能支撑国家创新大战略;他们更有一个梦:矢志不渝、自立自强,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大潮,当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先锋队。(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