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新:演好胡同戏功夫在“诗”外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
盲人足球队:在绿茵场“踢”出生命之光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是一个曾经以煤炭资源为支柱性产业的村落。昔日的岩博村产业“词穷”,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集体经济一度处在“干涸”的境地。如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之路。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引路人”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20年如一日的坚守。2020年11月24日,余留芬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年前,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回忆起那段日子,村民总说:“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防盗基本靠狗。”
时间的指针拨回2001年,那时候正值余留芬大美的青春年华,嫁“岩博郎”的外地人余留芬却不认命,她说,“芳华儿女就当谱写泥土的赞歌。”余留芬抗上锄头带领岩博村村民开山破土。
仅3个月就修通了一条4米宽3公里长的公路,余留芬趁热打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同年又修建了180平方米的村活动室和各通组公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路的问题解决了,水、电、讯、防也相继完善,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达到了近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没有产业为村民提供持续的“续航”能力,那么前期所有的努力恐怕也会沦为梦幻泡影。
2002年,余留芬以高息借款赎回了岩博林场,将林间伐木卖给煤矿还清了所有借款,还挣得了岩博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8万元。有了“家底”后,余留芬带领村党组织利用林场抵押贷款先后创办了矸石砖厂、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休闲山庄、岩博酒厂。
岩博酒厂也成为岩博脱贫致富的“核武器”。
岩博村地处贵州西南高寒山区,每天劳作回家的彝族同胞都喜欢酌上两口自家酿造的白酒解乏暖身子,据说,岩博人这种酿造小酒的习惯已有600余年历史。
彼年,家家户户有酒香、有工艺,余留芬彻底的被震撼住了。2004年,岩博小锅酒厂正式成立,开启了“造血式”扶贫之路。
随着酒厂发展一路向好,余留芬开始筹划把酒厂做大,希望能让岩博酒走向全国,创出一个岩博村的百年品牌。经邀请专业机构规划设计,酒厂按年产5000吨产能进行生产。
2012年,在余留芬的努力下,村集体出资265万元,组织村干部和群众129户入股1806万元,通过林场、火腿厂、养殖场抵押贷款1000万元让群众认股,积极争取外部投资2500万元。
这笔资金的“浇灌”随之而来的是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引领品牌打造的问题。
余留芬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有幸认识国家酿酒大师、著名白酒专家、原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和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贵州省首届酿酒大师黄永光,两位酿酒大师被她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带民发展的责任担当所打动,决定无偿为岩博酒厂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2013年10月起,季克良担任岩博酒业技术总顾问,黄永光担任岩博酒业酿酒总工程师。2015年11月,岩博酒厂更名为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2017年11月,季克良担任岩博酒业总顾问,公司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和大踏步前进。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