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奖章

王金良:山海之盟 为梦而留

精神的力量:带领乡亲们脱贫增收,仅仅是迈出了计划的第一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脱胎换骨般的转型升级,我的梦想依然在全速奔跑。

2020-12-08 14:01:02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后,王金良回到家乡马不停蹄投入嘉兴市、海盐县组织的劳模宣讲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传送到基层职工群众。宣讲的同时,王金良筹划着他的行程,进入12月,又到了茵红李生长的关键时节,他的心牵挂着2000公里之外的四川屏山,牵挂着那里淳朴的乡亲。

王金良(中)现场指导果树种植管理。

  一堂课后,我不能一走了之

  时间追溯到2017年,海盐县和四川屏山县立下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山海之盟”。屏山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0%,果树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10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盐县农业专家王金良应邀到屏山讲了一堂农业技术课,到了提问咨询环节,王金良有些“招架”不住了。

  “王老师,我家种的茵红李果子小,咋办?” “王专家,我们的茵红李为什么降到两三毛钱1斤了还卖不动?”“王专家,您不要走了,留下来帮帮我们吧”……

  全县2.5万户果农,有4000多贫困户,这一数字让王金良感觉阵阵揪心。面对一个个淳朴的果农,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王金良作出了他的决定: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党和国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农业专家,曾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我发挥作用的时候,我怎么能选择临阵退却?”

  决心下了,但王金良也面对着重重的难题。那一年,王金良已经55岁了,生活在沿海的他走了一回山路就崴了脚,如果留在屏山天天翻山越岭,身体能扛得住吗?两地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水土不服能克服得了吗?听不懂四川方言又该怎么办?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一家妻儿老小,老母亲体弱多病更是离不开他的照顾。

  这是一道国家大局与个人困难的选择题,王金良选择了服从大局,主动请缨留在屏山。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组织正式委派王金良到屏山挂职半年。

  半年后,我还是不能撤

  从大海边走进深山里,挂职的第二天,王金良就在当地农技人员陪同下,上山下乡开始高密度调研,半个月时间,把茵红李主产区乡镇走了一遍。白天拖着伤腿跋山涉水,晚上熬夜汇总资料撰写报告。“我分析了屏山茵红李产业的难点、痛点、盲点,提出实施《东西协作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项目。”王金良说,他递交的项目意见书得到了屏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王金良踌躇满志,准备实施他的计划。计划的第一步是动员果农控产、提质、增效。有道是万事开头难,这第一步让王金良费尽周折。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果农头脑里根深蒂固,修枝疏果就像割他们的肉。”王金良告诉记者,当时他跑到贫困户黄天金家里,动员他修砍树枝,道理讲了一大通,可黄天金抱定了一个死理:“多一个鸡婆多一个蛋,我不剪看你能咋办!”

  碰了一鼻子灰后,王金良转变思路,动员党员、村干部带头示范。漆树村村支书愿意带这个头,可没想到他妻子死活不同意,一把锯子抢来夺去,最后夫妻俩决定家里的李子树一人一半、各管各的。

  “这种困难是我没想到的,但不走出这一步,脱贫增收就无从谈起。”王金良决定筹集资金,建立茵红李标准化基地示范带动。这一决定得到了屏山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王金良暗下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屏山县以王金良为首席专家,建立起了县、乡、合作社三级农业专家团队,在全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建起了茵红李高标准基地2000亩。茵红李“野蛮生长”的历史从此改写,王金良指导基地果农从冬季修剪做起,通过高光效修剪,直立树型变成了开心形,为优质结果打下了基础,而且树形优美,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盆景。基地的果农服了,周边的老百姓也跟着学了,基地的影响越来越大。

  转眼到了2019年3月,李花漫山如雪,王金良的任期也快到了。花开未见果,基地未全面铺开,技术还没有深入人心,王金良说,“我不能丢下屏山,不能丢下果农。”于是,他再次提出申请,延长半年任期。

  两年后,我决定不走了

  王金良的半年之约,一次次延期。如今,他在屏山已度过了整整两年。

  2020年8月,屏山县茵红李新一年的“成绩报告单”出炉了:全县茵红李总产值6.6亿元,比2019年增收1.5亿元,两年共增收了4.6亿元,4000多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1亩李子1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这句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

  这两年,王金良引领屏山茵红李种植业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打造“县级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申请注册“屏山茵红李”商标,融入地理生态、产品特征、农耕文化原产地元素;组织茵红李评优大会,评出金奖银奖优质奖;变被动摆摊销售变为主动品牌营销……

  带领果农脱贫增收并不是王金良的终极目标,在他的整体计划里,还有三步棋等着他落子: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现代农业制度创新、商业盈利模式全新架构。在他的计划里,也不仅仅是屏山一个点上开花结果,他要把这一理念、这门技术、这个模式拓展到四川其他山区乃至整个西南。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王金良备受鼓舞,备感振奋,“山海之盟,为梦而留,我决定不走了!”(记者阮向民)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李良彬:世间的路有千万条 我只选一条

    对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彬来说,30岁时从江西锂厂离职,是影响其人生轨迹第二重要的决定。第一重要的,是一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锂厂,即今天的赣锋锂业。

  • 付凡平:自强的火种点亮美好生活

    付凡平是陕西省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一夜之间失去3位亲人,自己也失去双手,后又患胃癌、丈夫意外受伤。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