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心连心妈妈宝宝难离分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愿望”
张红娟在妇产科工作19年,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数以万计,但73名“玉树宝宝”最让她难舍难分。从玉树抗震救灾归来的日子开始,牵挂“玉树宝宝”,关爱“玉树宝宝”,为“玉树宝宝”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就成了张红娟执着的信念。
“方舱医院出生孩子的家长们,我是当年给你们接生的军医张红娟,我很想找到你们……”2013年4月19日,青海玉树电视台用汉藏两种语言播发了一条特殊的“寻亲广告”,一时间在美丽的三江源头、辽阔的巴塘草原引起关注。
这是张红娟第三次重访玉树时发出的呼唤。不到3天,张红娟就接到11个藏族家庭的“认亲”电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张红娟说:“灾后重建期间,宝宝们一时没有固定居所,撤离玉树时仅能联系上5个。后来专门到玉树两次,只找到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联系上,心中非常牵挂,才想到了上电视寻亲。”
第一次回访玉树震区,是2011年5月9日,张红娟怀抱一大堆儿童玩具从郑州赶来,一见到孩子们,脸上就乐开了花:“这个是毛布的,这个是东珠的,这个是才文求措的……”
其后几天里,张红娟辗转寻访,最后只找到7个宝宝。在玉树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不少家庭过着游牧生活,联系上一个宝宝,也很不容易。地震之后,一些家庭住址变迁。每找到一个宝宝,都会让张红娟激动好多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
据张红娟的爱人司永军介绍,离开玉树4年,张红娟给孩子家长们打电话、发短信,不下千次。求永桑周是让张红娟打电话次数最多的孩子之一。因为早产,求永桑周出生时不到5斤重,体质较弱。张红娟一直不放心,经常打电话给小桑周妈妈,传授护理和育儿知识。
2012年玉树地震两周年之际,张红娟再次随医疗队回访玉树。当她见到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小桑周时,心疼得直掉眼泪。经与其母亲商量,她把小桑周带回郑州精心调养,很快使小桑周的发育指标提高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小桑周父母又感动、又激动,坚持让儿子认张红娟为“汉族妈妈”。
在玉树州人民医院,有一个专门存放“玉树宝宝”的资料柜,这是玉树州人民医院与张红娟一道为孩子们建立的健康档案。虽时空相隔,但“玉树宝宝”,顽强而幸福地成长着……
结远亲千山万水一家人
■“每年坚持回访,恨不得马上见到孩子们”
济南军区153医院保存着一张珍贵照片,名字叫“泪别玉树”。这是4年前抗震救灾队伍撤离玉树时拍摄的,记载着藏族同胞与救灾人员依依惜别的情景。
那一天,受过张红娟和医疗队救护的藏族群众,听说这支队伍要离开了,纷纷赶来为她送行。当时在场的队友游继武说:“张红娟的人缘比我们都好,收到的哈达至少上百条!”每接受一条哈达,她都会合十回应:“我们是一家人!”
为了这“一家人”的情结和愿望,在玉树抗震救灾结束后,以张红娟等医护人员为骨干的方舱医院与玉树州人民医院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每年都坚持回访玉树,帮助救治更多的病痛患者。这些年的每次回访,张红娟都是头一个报名。
2012年4月21日,青海玉树恰逢一场大雪。正走在回访“玉树宝宝”路上的张红娟心里只有一个牵挂——拉秀军玉。
军玉,是张红娟在玉树地震后接生的第一个婴儿。心怀感激的藏族同胞特意请张红娟为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小军玉的家,在距玉树州结古镇200多公里的高原山区,交通极其不便,生活条件也较恶劣。张红娟多方打听,得知了军玉一家的住址,第二次回访时,一到玉树就急忙赶往大山深处。
一路风雪,险情不断,车子几次险些跌入山路旁的峡谷深渊。同行的年轻军医孙志刚问张红娟:“能不能下次再来?”张红娟说:“我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孩子,这么长时间没联系上宝宝,不知他身体是不是健康,养育有没有困难……”
听了她的话,一队人马沉默下来,坚定了走下去的念头……终于,在天黑之前,张红娟见到了小军玉。片刻局促之后,小军玉投入张红娟的怀抱;张红娟把孩子搂得紧紧的。
今年,拉秀军玉的爸爸和爷爷带着孩子来郑州看望张红娟,逢人便说:“解放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更是亲人!”
张红娟和她的“玉树宝宝”,已然结成了一个特殊家庭。她时常说:“我很幸福,因为我和宝宝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很快乐,因为我能够为宝宝们奉献快乐!”
(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