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让新生儿幸福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妇产医生,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我们工作的价值,就是让他们健康、平安、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张红娟对自己职业的理解是这样的。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名靠收废品为生的农村孕妇,在丈夫搀扶下来到妇产科。由于家里堆满废旧品,生活环境差,孕妇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异味。
看到病人时,不少医护人员都掩鼻躲避,可张红娟却热情地迎了上去。由于床位已满,她主动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临时增加了病床,并亲自给产妇清洗身体,更换病号服,为她接生。当宝宝一声啼哭、来到人世时,张红娟笑得与新生儿母亲一样甜美。
张红娟的授业恩师、原妇产科主任何康玲说,为保证每个生命都能安然出生,张红娟在业务上一直精益求精,练就了一手好医术。
采访张红娟时,她特别提到,自己是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的崇拜者。“林巧稚曾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妇产科医生,做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还应当像绣娘做针线活一样灵巧。”
为了能在手术台上“绣花”,张红娟有时间就自己缝补衣服、钩花活、织毛衣,每一样都做得精巧细致。时间长了,原本一双细嫩、光滑的姑娘手,变得粗糙起来,掌面布满了一层茧子。她总是习惯性地把手藏在身后,不愿伸也不好意思伸出来。
可就是这种精巧,连以手术精妙著称的手外科同行们都夸她做的手术“就跟绣花一样”,不仅做的细致、伤口愈合好,而且动作一点也不慢。
凭着一手好技术,张红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军校4年,张红娟门门课程优秀,毕业时年级第一名,被评为全优学员,并高定一职分配;35岁晋升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到西南医院深造,指导老师李宇迪破例让她主刀,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成为医院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一位妇产科医生……
张红娟是个上了手术台就会忘记自我的医生。
由于医院人手紧张,张红娟产后刚满3个月就重新回到手术室。一次遇到一个疑难病例,张红娟担心手术时间长,家距离医院较远,孩子喂不成奶,就干脆要求丈夫和孩子一起到医院。果然,手术一直做了6个小时,等做完手术,张红娟才想起襁褓中的儿子。此时,儿子早已饿得哭着被丈夫抱回家吃奶粉去了。
“药是用来治病的。她最会给病人省钱”
在153医院妇产科,张红娟是一面“金字招牌”,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院长李晓琼说,因为大家知道张红娟真心替患者着想。
在张红娟眼里,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她总是通过开小处方、用廉价药、减少检查等方法,尽量减少费用,患者称她“最会给病人省钱”。
新疆籍老人王亚茹,年近六旬,在郑州探亲期间查出患有子宫癌,手术后,需要多次做化疗。张红娟专门为她制定了一套化疗方案,三步并两步,两样药并一样药,既减少了费用,还减轻了痛苦。考虑到来回路途远,张红娟就劝老人用调整好的化疗方案在当地治疗,老人却说:“路途再远我也不怕,我就相信你。”
“要不是张主任劝我顺产,我哪能这么快就出院?”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产妇倪瑞,说起张红娟的好滔滔不绝,“待产那天凌晨4点,急诊电话打过去,铃声没响两下她就接通了……这样的好医生我们敬重!” 她还送来锦旗,上书“患者父母,医者仁心”。
一切为患者着想,更为患者着想一切。在张红娟的家人看来,她经常会“多管闲事”,不仅是在治疗上操心,对患者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给考虑到。
去年10月底的一天,张红娟突然接到一个来自青海玉树的陌生电话。打电话的男子叫元云,他的妻子曾经接受过张红娟的治疗。这次是他的母亲患上眼底黄斑变性,看不清东西,元云第一时间想到了张红娟。了解情况后,张红娟没有推辞,把医院地址发给元云,请他到医院治疗。赶到郑州后,张红娟亲自找到眼科主任田学敏,请他尽力帮助治疗,一直到元云的母亲康复出院。
去年8月,妇产科来了一位急诊产妇,因难产痛苦万分。患者的丈夫非常激动,给张红娟塞了一个厚厚的红包。为了让他们安心,张红娟假装收下红包,很快成功实施剖腹产。等母子平安出院前,患者的丈夫收到了一张付费收据单,原来张红娟已经把红包交作住院费用。不仅如此,张红娟还针对产妇的身体情况,专门制定了产后康复计划。
这些年来,张红娟对病人施以仁心诚意,从来不图回报,有许多人给她送来锦旗、感谢信,已经挂满了那个小荣誉室;也有人给她送来礼品、特产,都被她一一回绝;还有人追着她往她口袋里塞红包,张红娟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了,也马上替他们交到医药费中。
每当遇到这些情形,慨叹的人们就会问她,“张医生你对我们这么好,又什么不要,那你图什么啊?”张红娟则一再说:“救治和关爱患者,本来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