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新人拯救了脱口秀大会
9月23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迎来收官之战,截至第九期《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斩获微博热搜95个,选手相关微博热搜共64个,衍生子话题151个,总阅读量83.5亿+,成为同期语言类节目TOP1。
-
李盾:立足中华文化 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禁毒题材音乐剧《重生》24日在深圳拉开首演序幕。担任该剧总制作人的李盾,有着“中国音乐剧教父”之称,他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重生》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信心。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武汉被按下“暂停键”。
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号令如山,冲锋向前。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出征武汉。113天里,专家组全体成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撤离。
他们,不畏病魔检测样本,不舍昼夜调试装备,立起了“科研拳头”标杆,打出了“科研铁军”品牌,把“忠诚、研战、创新、求实、情怀”的新军科精神贯彻体现到疫情防控最前沿。
他们,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用实际行动回报统帅信任、回应人民期盼,交出了科技抗疫的优异答卷。
奋战在武汉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合影。作者提供
到一线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月25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深夜,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晓鹏的电话响了:“我们要去武汉支援抗疫,能不能赶回来?”
接到陈薇院士的电话,张晓鹏匆匆告别家乡亲人,带着妻女驾车连夜赶回北京。
同一时刻,在四川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黄勇接到通知,马上订购了早上飞往北京的机票。已多年没有回吉林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迟象阳受领任务后,当即取消订好的车票,嘱咐爱人照顾好快3岁的孩子。研究员曹诚、姜涛,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打包装箱,整理出各类装备和试剂40多箱……
疫情告急,号令如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奉命组成军事医学专家组,由陈薇院士担任组长、研究员曹务春担任副组长,担负对武汉疫情的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等任务。
这一专家团队,成员皆是长期从事研发攻关的骨干力量。从非典疫情暴发,到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这群常年与病原体顽强战斗的科研勇士,再一次临危受命,逆行出征。
此时,武汉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迫切。
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陈薇院士带领专家组在短短24小时内,搭建起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
专家组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和全自动提取核酸方法,实现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核酸检测组组长姜涛说,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
2月中上旬,专家组成员张晓鹏和战友,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这一平台可同时检测新冠病毒4种抗体,有效提高了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专家组与中部战区总医院等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负责专家组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摸清病毒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理非常关键。”专家组成员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研究员曹诚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采样。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一切以挽救生命为重。无数次,在ICU病房,专家组成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患者气管插管手术台旁,“零距离”采集空气样本。通过采集医院不同环境的空气样本,综合评估医院内部感染风险,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曹务春、曹诚两位研究员,分别多次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以及各方舱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多点位、全方位的气溶胶监测和传播采样调研,每进去一次就长达6小时以上。
一次,曹务春在方舱医院公厕进行表面擦拭物采样。当他采样结束,脱掉防护服换上军装,方舱医院的护士们都对他的敬业精神赞叹不已。
沉到一线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专家组积极参加各类疫情研判,先后提交20余份研究报告,不少建议得到采纳应用。
哪里最紧张,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专家组党员奋战的身影。
病理研究是揭开新发传染病真相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火神山医院成立初期并没有现成的剖检室,制约了病理研究工作进度。
专家组成员、研究员祁建城率队主动请缨,创造性提出用手术方舱改造病理方舱总体方案。他们立下军令状,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现有常规手术方舱的应急改造。
“共产党员就要勇往直前。”受命赶赴火神山医院的工程师张宗兴,一天连续保障3例病理剖检。穿着三级防护服,他不吃不喝连续工作。脱下防护服的一刻,他几近虚脱。
在抗疫一线拼搏奋战的,还有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3名女博士——她们既参加核酸检测,又参与疫苗、抗体研究等科研攻关。
在武汉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她们习惯了超负荷工作,习惯了在附近会议室“找个地方趴一会儿”,习惯了“沾床就睡着”;她们经常错过饭点,食堂师傅也习惯了为“晚来”的她们单独下碗面。一次,在等面条的几分钟里,张梦瑶累得趴在饭桌上睡着了。
副研究员董韵竹和爱人2018年初就领了结婚证。因为董韵竹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和手上研究项目进展到关键环节,他们先后两次推迟婚礼日期。原计划今年4月份举办婚礼的她,这次又出征武汉,不得不第3次推迟婚期。
疫苗研发全速冲刺,攻关团队夜以继日
习近平主席视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时指出,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
“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1月下旬,陈薇院士带领团队展开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等工作,并迅速获得国家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
武汉一线,陈薇院士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后方由研究员侯利华牵头,联合地方单位协同攻关。
瞄准目标,一路往前冲。历史将铭记这一个个闪光时刻——
2月26日,疫苗安全性评价、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第一针免疫接种,率先展开临床试验。
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4月12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月22日,I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志愿者全部产生免疫反应。
7月20日,陈薇院士团队公布了Ⅱ期临床数据,再次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月11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陈薇院士话语铿锵,彰显了军队科学家的担当。
疫苗研发的背后,凝聚了陈薇院士团队的心血和付出。
武汉抗疫后期,一天,陈薇院士去理发,理发师心疼地说:“院士,您怎么有了那么多白头发……”陈薇院士这才发现,短短3个月,自己长了许多白发。
如今,归建后的专家组成员都已回到各自工作岗位。陈薇院士和战友们早已开启新一轮“战斗”:加速推进新冠疫苗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当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被成倍放大。”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军事医学专家组全体成员一次次用行动践行的价值观。
他们深知,对国家、人民乃至全人类而言,除了胜利,别无选择!(邵龙飞 特约 庄颖娜 张振威)
短评
闪亮的精神坐标
陈小菁
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大年初二率队逆行出征,去时满头乌发,归来双鬓染霜。专家组全体成员生死考验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为疫情防控、疫苗研制贡献力量。
“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科研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人民。一次次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彰显着这个团队“勇攀高峰、敢争第一”的创新精神;一次次奋勇搏击、敢战能胜,诠释着这个团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个不舍昼夜战斗在抗疫最前沿的团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践行了伟大抗疫精神,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优异的抗疫答卷,成为践行人民军队为人民宗旨的优秀代表。
9月23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迎来收官之战,截至第九期《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斩获微博热搜95个,选手相关微博热搜共64个,衍生子话题151个,总阅读量83.5亿+,成为同期语言类节目TOP1。
中国禁毒题材音乐剧《重生》24日在深圳拉开首演序幕。担任该剧总制作人的李盾,有着“中国音乐剧教父”之称,他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重生》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信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产业发展困难时期、产业洗牌期,就越要坚持自主创新。唯有转换视角,在危机中寻觅机遇,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日前,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中高层培训会上,集团董事长卢庆国的话语掷地有声。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潮流,由此引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