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代骄子

一个天津家族的百年“援疆”故事

2020-09-25 08:45: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的祖先参加过‘赶大营’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边建设,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想把我们家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国情怀续上。”今年50岁的张代国说。

  2020年5月11日,天津西青区张家窝中学教师张代国从天津启程,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作为天津教育系统本次派出的277名干部教师之一,他的任务是在于田一中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支教工作。

  9月27日,经过暑假和近一个月的网络授课之后,张代国即将再次踏上新疆的土地,继续完成100多年来他们家族的第三次“援疆”使命。

  奋斗出来的家族延续

  “新疆是个多可爱的地方。”张志文说,与儿时的记忆相比,新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觉得他们家族的贡献就在其中。

  1914年,25岁的张鸿彬和23岁的张鸿彩兄弟二人挑着货郎担,加入“赶大营”的行列,从天津杨柳青出发去新疆,准备投奔已在新疆伊犁当地扎根的姑父晏万贵。那时交通不便,6000多里地,全靠双脚和推车,一走就是几个月。

  所谓“赶大营”,最初是指“追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做生意、运送物资。从19世纪7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来到新疆,因此,“赶大营”也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

  经过几年的奋斗,“大营客”张鸿彬和张鸿彩兄弟二人在新疆站稳脚跟,做起了小买卖。为了让全家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922年,他们将其父张恩荣和一家老小接到了新疆伊宁。早在此前计划离开天津时,张恩荣就曾专门让全家换上新衣服去照相馆拍了张全家福。

  张恩荣父子便是张代国同根同源的祖先,“赶大营”也因此成了天津张氏家族第一次“援疆”的实践。

  据张鸿彩的儿子、今年84岁的张志文介绍,姑爷爷晏万贵当年曾在伊犁创办亿万和商号,晏万贵的后人后来还参与开办了当地第一个面粉厂和电灯厂,成为伊犁工业化的先驱。而张志文的祖父张恩荣来到新疆后,他的后人也大多留在了新疆,曾分别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石河子、轮台、焉耆等地,在新疆不同地区生根落户。

  1936年,张志文在伊宁出生,记忆中,动荡的社会里,他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曾辗转新疆多个地方。1954年,他考入了当时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后为新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退休前任学校的党委组织部长。

  “新疆是个多可爱的地方。”张志文说,与儿时的记忆相比,新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觉得他们家族的贡献就在其中。张志文的儿子张广泰现在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出生的孙子张玉海,现在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

  “儿时就听说我祖上有人从天津‘赶大营’去了新疆,并在当地安居乐业,后来从我的七世祖张志文那里详细了解了当年祖先‘援疆’的经过,很是震撼。”张代国说。

  刻在基因中的家国情怀

  “当年,我们坐了三天三夜火车,从天津到了乌鲁木齐,又坐了三天汽车,才从乌鲁木齐来到伊宁,虽然也很艰辛,但比起‘赶大营’,已经便利了太多。”

  1965年,16岁的高克谦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伊宁,支援边疆建设,开启了天津张氏家族百年来的第二次“援疆”实践。而高克谦之所以姓高,又涉及张氏家族一段曲折的历史。

  张代国的家族是天津市北大杜庄(现天津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张氏,第一代是200多年前从山东沾化迁来天津西琉城的张守贵,第三代张起闫与张自有是亲兄弟,张起闫移居到北大杜庄,是张代国和高克谦的直系先人;张自有移居至杨柳青镇,他就是后来“赶大营”到新疆的张恩荣的亲祖父。

  高克谦是北大杜庄张氏的第十代,张代国是第十一代,高克谦的父亲张鸿凯与张代国的祖父张鸿斌是亲兄弟。高克谦出生于1949年,儿时小名“老蛤蟆”,幼年丧父,随其母改嫁到水高庄(现天津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改姓高。

  也许是基因的力量,从小听说张氏家族里有人“赶大营”去了新疆的高克谦,也跟着家人一起来到新疆伊宁。

  “当年,我们坐了三天三夜火车,从天津到了乌鲁木齐,又坐了三天汽车,才从乌鲁木齐来到伊宁,虽然也很艰辛,但比起当年‘赶大营’,已经便利了太多。”高克谦说。

  在伊宁,根据政府安排,高克谦先后在林场、印刷厂、造纸厂工作,2009年退休。在他看来,50多年来,伊宁变化太大了。“我刚来的时候,伊宁只有一条大路,楼房没几栋,现在,到处都是柏油马路,到处都是楼房,人口也已增加到近60万人了!”

  高克谦说,与祖上“赶大营”的个体自发行为不同,他来到新疆支边是响应国家号召和安排,无怨无悔。2018年5月,离开天津53年后,高克谦回到了天津,见到了张家亲朋,包括自己的亲叔伯侄儿张代国。

  “那次见面,伯伯高克谦给我讲了自己援疆的故事,讲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让我忽然间对那片土地产生了向往。”张代国说。

  传承百年的家国使命

  张代国认为,扶贫必扶智,扶智在教育,与祖先到新疆不同,他来到新疆,带着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

  2019年12月初,张代国所在的张家窝中学通知,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教师进行援藏援疆支教任务,令他怦然心动。

  “想到百余年前先祖挑着小货郎担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赶大营’;想到1965年,伯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想到自己正当天命之年,又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什么不就此机会奉献自己的热血呢?”张代国和家人商量后立即报名,最终于2020年1月成功入选。

  那是5月11日的早上,张代国从天津乘飞机飞行4个多小时抵达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乘飞机飞行2小时抵达和田,从和田乘坐大巴车4个半小时后,抵达于田县驻地。“‘赶大营’时几个月的路程,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到了。”张代国说。

  考虑疫情防控的需要,经过近一个月的隔离,张代国开始在于田一中教初中语文,他带的班共有52人,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

  张代国仍然清晰地记得他的第一堂支教课,同学们齐声背《关雎》和《蒹葭》,声音很洪亮,但发音不够标准,于是他从发音开始教学。“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我正准备离开教室,一群同学围上来,和我请教、聊天,眼神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感觉责任重大。”

  于田县地处南疆,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中,但张代国说,当地的孩子们很可爱、很淳朴,他们班里的一个学生周末从家回来还专门给他捎来了家里种的大白杏,让他很感动。

  张代国认为,扶贫必扶智,扶智在教育,与祖先到新疆不同,他来到新疆,带着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因此,张代国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答疑解惑,还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他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新学期来了,但因疫情防控需要,9月1日起,暑假回津暂时还不能启程赴新疆的张代国,开始坐在电脑前给远在新疆的学生们上网课。

  9月21日,每天在电脑前与学生们见面的张代国终于接到了通知,即将于27日再次启程赶赴新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时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已经等不及想回新疆去见到孩子们,继续完成这项百年使命。”张代国说。(记者 李鲲)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一群新人拯救了脱口秀大会

    9月23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迎来收官之战,截至第九期《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斩获微博热搜95个,选手相关微博热搜共64个,衍生子话题151个,总阅读量83.5亿+,成为同期语言类节目TOP1。

  • 李盾:立足中华文化 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禁毒题材音乐剧《重生》24日在深圳拉开首演序幕。担任该剧总制作人的李盾,有着“中国音乐剧教父”之称,他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重生》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信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卢庆国:让天然色素行业披上“中国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产业发展困难时期、产业洗牌期,就越要坚持自主创新。唯有转换视角,在危机中寻觅机遇,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日前,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中高层培训会上,集团董事长卢庆国的话语掷地有声。

  • 两位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故事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潮流,由此引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