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7亿元经济效益的背后
——国网烟台供电公司“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李红新系列报道之三
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中工网通讯员 迟荣民 马学利
李红新常说:“作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要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就必须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8年来,他带领班组成员开展8600多次带电作业,产生17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去年冬天的一天,烟台供电公司突然接到开发区上海通用烟台东岳汽车基地打来的求救电话:10万伏六氟化硫开关漏气,只能靠边充气边维持生产,其中烤漆生产线已经启动处理程序,如不果断采取措施,全厂将面临停产的危险。
东岳汽车是山东省在烟台重点培育的大型龙头企业,原设计为两条线路供电,分别是宇通I线、宇通II线。先期投运的是10万伏宇通I线,宇通II线刚竣工。由于雪天无法做试验,宇通II线尚未投运。险情就是命令。公司决定简化手续,打破常规,在大雪中为客户开辟绿色通道,立即投运宇通II线。
在得到安全许可后,李红新立即前往抢险。此时,天空仍飘着鹅毛大雪,面对地面厚厚的积雪,仰望塔翅上依稀可见的冰凌,李红新临危不惧,立即登塔作业。经过1个多小时的“浴雪”奋战,宇通I线、宇通II线顺利实现电源切换。当得知烤漆车间的生产已经恢复正常,在场的东岳汽车公司领导紧紧握着李红新的手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业内周知输电线路的特点,越是恶劣和高温天气,故障越是出的多。输电线路要么在田野,要么在高山,汽车开不上去,只能靠两条腿丈量,身负七八斤重的装备,走三四个小时的羊肠小路,人到了故障线杆下,已是筋疲力尽。遇上风雨天,人就成了“泥猴”。可以说,“苦和累是线路工人的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党员班长,每当此时,李红新总是身先士卒。需要一个人上的时候,他上;需要两三个人上的时候,他带头上。他带领的带电作业班,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艰苦奋斗”成了他们的习惯与本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点燃。为了保护烟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输电工区每天要对11万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巡查两次。由于线路多,人手不够。李红新与带电作业班“主动请命”,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利用完成检修任务的间隙参与巡线。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天巡线下来,衣服背后的盐渍有好“几圈”。李红新负责的又是山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稍不小心就会打滑滚落山坡。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走到杆塔底下去,确保线路的安全”。
“奥运”保电两个月,李红新巡线走过的路,加起来有1000多公里,胶鞋磨破了4双,工作服被荆棘划破了10几处口子,人也累得“枯瘦干黄”。见他这样子,“工友满心酸,妻子一眼泪”。
烟台地处胶东半岛,渤海、黄海三面环绕其间,冬季气候异常特殊,使得降雪量巨大,俗称“雪窝子”。
2005年12月3日至21日,烟台连续4次遭遇风雪的侵袭,50年罕见,市区积雪达100多厘米,电力设备覆冰、覆雪严重;2007年,烟台电网遭遇38年不遇风暴潮侵袭,大雪飘飞,狂风肆虐,罕见的冰凌天气,给线路造成“重负”;2008年12月4日,烟台入冬以来最大一次降雪,是历年单次降雪量之最,一夜之间降雪达33厘米;今年1月3日夜间开始至7日上午,烟台市区连续降雪,积雪深达29厘米,气温降至入冬最低的零下15摄氏度。
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风暴潮面前,李红新与他的队友应时而动,及时排除险情,经受住了一次次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
2005年第一场大雪,伴随着12月的第一个双休日不期而至。在人们欣赏雪景、享受冬日雪趣的时候,1万伏东口、西口线、汽车站线等7条线路相继跳闸。李红新立即奔赴在一个个事故现场,查找、处理线路故障。在“风大雪急”的两个不眠之夜,他凭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和工友们使停电线路恢复送电。
2008年冬天,烟台供电负荷吃紧,特别是东部的莱山区、牟平区用电负荷增长较快。当时,牟平区内还没有22万伏等级的变电站,解决烟台东部用电紧张已是迫在眉睫!公司领导非常关注宁海输变电工程,因为它是当年“双过千”任务的一部分,早一天投入运行,对稳定烟台东部电网骨架和保证当地供电意义非同寻常。
按照计划,烟台供电公司将用3天时间,将22万伏竹涝线开断,组两基铁塔,架设4档导线,使新施工的22万伏宁海输变电工程并入电网。
在竹涝线开断工地上,雪野茫茫,北风呼叫,四周重重叠叠的山峦,白皑皑,像银剑,直插云霄。李红新踏着厚厚积雪,顶着六七级北风,在零下7摄氏度的持续低温下,加强对重要输电设施的特巡。经过通力协作,22万伏宁涝线、竹涝线顺利合环,22万伏宁海输变电工程提前一天竣工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