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扛起志愿者的大旗
地震发生后,58岁的李英俊就坐不住了。4日,他摘了自家果园里的苹果,带了20个馒头,开着自己的“抗震救灾专用车”就出发了。
“必须去!”李英俊说,“我这车是一面大旗,是一种承诺。”李英俊的这辆小面包车前,一面“共和国义工”的红旗十分醒目。
吃住都在车上。这辆车已经开了12年,走过40万公里。汶川、玉树、彝良、芦山……李英俊说:“哪里有地震,哪里就是我的家。”
日夜兼程,一个人从河北邢台开到云南鲁甸。他先踩点,顺便接送志愿者。了解到震中龙头山镇救援力量比较强,他就转战到火德红乡。看到一些老百姓抱着米,但没有锅,他便和几位志愿者一起到昭通去采购,锅、碗、铲、油、盐、醋、酱油、辣酱,一个村一个村地送。
“今天要送银盘33户、大坪45户。”他一边开车一边念叨。
2012年,李英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党员,责任使命更重了,救灾时就要是个‘壮劳力’!”李英俊说:“入党前是根柴火,入党后就变成一支蜡烛,是火种,可以‘点燃’更多的人一起干。”
外科护士周光兰:“伤员需要我”
“伤员需要我!”周光兰说。
36岁的周光兰是鲁甸县人民医院外二科的一名护士。地震发生后,夜班调休的她立刻往医院赶。“工作特殊,总不能等医院通知吧!”
运送担架、协助清洗和包扎伤口、帮病人擦身……几天来,她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照顾着受灾的父老乡亲,几乎没有停歇。
龙泉村村民林明凤在地震中骨盆骨折。“送来的时候,她浑身上下是泥。”周光兰说,她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协助家属帮林明凤清洗干净,送上病床。短短几天,林明凤和周光兰已经很熟悉。她们互相安慰着,灾难总会过去,未来要坚强生活。
“有那么多的生命需要抢救,我怎么能不在?”周光兰说。
奋战在一线的救灾夫妻
罗以明是龙头山镇总工会的干部,妻子杨艳是龙头山镇农技站的职工。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投入到生命大救援。
家住营盘村的78岁父亲在地震中被埋,不幸遇难。罗以明和杨艳强忍悲痛,继续奋战。
“我们两个都是共产党员,大灾当前,那么多的乡亲需要去抢救,我们顾不了小家,只能顾全大局。”杨艳一边说着,一边擦去眼角的泪痕。
父亲没了,罗以明依然在营盘村和部队官兵、乡亲们一起救人,彻夜不眠。妻子也在龙头山镇救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能救活一个就救活一个,只要有希望就尽力而为。
按照当地风俗,父亲的遗体在装进棺材前,长子要见一面。4日晚,罗以明终于见到了至亲人,在棺材旁号啕大哭。随后,他继续投入救援。
地震过去10天,罗以明和杨燕依然各自在一线奋战。
(参与采写记者:王长山、杨依军、刘丽琴、董芮、侯文坤、胡旭、庞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