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望关镇贯上村,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国道345线从村子里蜿蜒向前,满山坡的核桃树、花椒树挂满硕果,几个老大爷围坐在活动广场上切磋着“车马炮”,满脸是笑叙说着今年的好收成。
今年73岁的王唤子,是贯上村乱石窖社人,无儿无女,属特困供养人员,平时由侄儿监护照看。
记者碰见王唤子老人时,他正在清扫马路,很认真地捡拾着枯枝败叶。陪同记者采访的望关镇人大主席蒲保玉叫住他说,“中午热得很,别扫了,赶紧回家休息”。
王唤子乐呵呵地拉着蒲保玉的手回到他家。这是两间砖混结构的平房,大概40平方米,一间卧室里摆放着沙发、茶几、电视、衣柜,另一间是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橱柜里整齐地储存着两桶清油和3袋大米。
王唤子很快泡好茶端给我们。他慢悠悠地说,“现在的国家就是好,乡政府的干部也好,鞋袜帽子、粮油米面,他们都给我管(买)”。
老人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裹着的户口本,拿出夹在里面的存折交给蒲保玉。
“看看我的折子上还有多少钱?”老人笑着说。
“你的生活费又涨了,现在一个月600元了。”蒲保玉高兴地回答。
王唤子接过存折,又重新包好,揣进怀里。
当记者问他多长时间理一次发时,老人摸了摸头,想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只要头发一长,贯上的咪咪(贾咪咪,贯上村专业理发师,也是志愿者)就来了”。
就在我们起身将要离开时,老人拉住蒲保玉的手,眼里噙着泪花叮嘱,“你别调走啊!”
欢喜,感动,挽留……真诚的眼神里,充满生活的希望和对乡镇干部的深情。
“能做的就多做点,我隔十天半个月就去给王唤子理发。近七八年来,我一直坚持到寨子、沈湾、叶湾、贯上等村为‘五保户’、残疾人义务理发,有几个瘫痪在床的老人,我都是拿着礼当(礼物)去看望,具体理过的次数已记不清了。” 贾咪咪一边忙着给别人理发一边微笑着说,“现在好了,从前年冬天开始,我可以开着车去为更多的乡亲们服务了。”
据了解,康县望关镇在每个村配备理发师的基础上,还在农贸市场开办了一个“爱心理发室”,购置专业设备,聘请专业师傅为更多群众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我们全镇积极发挥镇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大批志愿者不定期走访老年人、特困供养人员,帮助他们打扫室内外卫生,缝补、清洗衣物,给老人理发洗脸……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而老人们的脸上总挂着幸福的笑容。”蒲保玉说。
返回的路上,记者的脑海中总是浮现王唤子那真诚的眼神,心中感觉暖暖的……(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焦杨红)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