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残疾证、申请爱心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月4日上午,尽管天气闷热,西安市未央区谭家街道渭滨街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赵洪波,早早就坐在了办公桌前,对着电脑敲敲打打……
赵洪波与残疾人事业的缘分,要从多年前说起。
1970年秋,不满1岁的赵洪波不幸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双腿落下了残疾。随着慢慢长大,赵洪波的生活离不开两样东西:轮椅和拐杖。
“小时候,每次看到别人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很羡慕。后来,我试着练习射击、举重,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是想弥补自己的遗憾。”多年的体育锻炼,为赵洪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5年,在西安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第一次参赛的赵洪波就捧回了一枚举重银牌。也正是这枚奖牌,让他重拾信心,走上了举重的道路。
在常人眼里,举重训练枯燥乏味:手握着冰冷的杠铃,一次次举起、一次次放下,杠铃重得像座山,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但在赵洪波看来,举重运动却趣味盎然。他渴望在一次次训练中超越自己。一年又一年的艰苦训练,赵洪波逐渐成为省残疾人举重队的领军人物,并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奖。工作之余,他还办起了健身房,免费对残疾人开放,鼓励身边的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
2012年,退役后的赵洪波,选择在渭滨街社区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他的到来,为社区167名残疾人带去了生活的希望。
“刚到社区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身边许多残疾人没有兴趣爱好,也不愿跟人接触。久而久之,他们和社会越来越脱节。”察觉到问题后,赵洪波迅速行动。平日里,他四处奔走联系志愿者,为社区残疾人举办联欢活动;在全国助残日开展象棋、跳棋、飞镖等比赛,培养大家的兴趣爱好;组织社区残疾人参加“向残疾人运动员学习,为三秦健儿加油”轮椅篮球观赛活动,重拾大家的自信……
家住渭滨街社区的赵向妮,因工伤小腿截肢,长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了解情况后,赵洪波多次登门邀请赵向妮参与社区活动,鼓励她积极参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学习一门手艺。不知跑了多少趟,费了多少口舌,赵向妮终于被打动,慢慢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庭。渐渐地,赵向妮不仅精神面貌好了,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艾灸技术,在社区开办了一家艾灸工作室,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更服务了社区群众。如今,赵向妮的艾灸工作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渭滨街社区167名残疾人的情况,赵洪波都了如指掌。季永春、田世珍老两口都患有脑梗,日常生活不方便。赵洪波把他们纳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中,帮他们在家里安装洗浴椅、加装扶手、铺设防滑垫,尽可能为老人创造无障碍环境。石春芬手臂日渐萎缩无法伸展,赵洪波积极向她宣传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帮她联系医院、办理精准康复服务手册……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赵洪波成了社区残疾人的“贴心人”。2015年,渭滨街社区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社区”。
前不久,作为自强励志好人,赵洪波登上了5—6月“陕西好人榜”。面对荣誉,他却显得很淡然:“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我希望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残疾人,照亮他们生活的希望。”(陕西日报记者 刘枫)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