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新:演好胡同戏功夫在“诗”外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
盲人足球队:在绿茵场“踢”出生命之光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2016年3月,在相关单位带动下,杨春妹创办了紫云县九岭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紧接着挂牌、投产、营销一步步紧跟其后,由其亲手组团生产出来的布依族民族服饰、茶席、茶杯垫、床上用品等手工艺开始进入市场,并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迅速远销到法国、英国等国外市场。
成立合作社后,杨春妹仍然坚持凡事亲力亲为,收购材料、了解市场、参加专业类妇女培训……一边跑一边学的她精通不少知识和刺绣技法。
杨春妹正在参加手工刺绣比赛
2018年6月,杨春妹一家四口搬迁到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东社区。刚搬到城东社区时,杨春妹一直很焦虑:“我搬出来后,九岭的合作社可不能撤啊,还有订单没完成呢!城东社区搬迁的留守妇女们该如何带到我的合作社呢?”
把家安定后,她找到云岭社区服务中心和紫云县妇联,迅速在城东社区组建起了名为“绣娘”的培训团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破花、抽丝、搅线、织布、裁缝、刺绣、成衣等技术,将自己民族的刺绣、外出培训学到的技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向留守妇女传授“致富经”。
近年来,杨春妹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对民族刺绣手工艺品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手工艺品技能;另一方面团结妇女同胞,搞好技能培训,积极带动广大贫困妇女就近就业,脱贫致富,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得以照顾。
2018年8月,紫云县依乡村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城东社区成立了,公司成立的那天,紫云县工商联、县移民局和县妇联及帮扶单位协调解决的刺绣加工车间也投入使用。公司成立后,城东社区的“绣娘”队伍发展到128个,带动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7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与公司连成结对。
“我们一家人能从九岭搬到县城,还成了城区市民,摆脱世代的贫困,得感恩于党的好政策。”杨春妹说,党不仅让她们脱离了穷根,摆脱了贫困,还让她刺绣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一个脱贫产业,不仅养活了自己,也带动了136个家庭脱贫致富。
杨春妹团队正在赶制订单
“下一步我打算继续坚持传承我们民族文化,扩大公司规模,带领大家走向更好的生活。”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年仅32岁的杨春妹有着无限憧憬。
两秒三针手不停,千针万线织锦绣。从九岭到城东,不过百里路;从农民到市民,不过是户口的变化;从合作社到公司,不过是规模的变化。杨春妹手中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不仅讲述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也带领着众多妇女走上脱贫致富路。(罗德丽)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