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桃谷有群“果司令”
//www.workercn.cn2014-10-10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办公室里不产果”

  “招聘!史上最惬意差事:早七点到晚七点,万亩桃林办公,周身无甲醛,全天闻花香,时时爬山锻炼,融入自然……”

  这是“果办”的小伙子关伟自编的段子,苦中作乐,却道出了“果办”多少年来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下班没时没晌,作息完全按农时而定。

  1991年,“果办”成立之初,“一张桌子一把椅,一辆吉普是破的。”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主任邢彦峰带头下乡调查,日日地头办公。单位没车就起大早骑自行车,实在道远就蹭农民的蹦蹦车、拖拉机。“果办”人员每天早晨七点准时到岗,比出早操还齐;到了盛果时节,清晨四五点钟全体下乡,跟着果农一起忙活。

  2006年7月,关伟从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毕业,入职平谷果品办,上班第一天就干了19个小时。

  这一天是从凌晨4点的电话铃声开始的。

  “小关,起来没?下乡拉练,车在门口,这就走!”没听清谁打来的,也顾不上洗脸刷牙,胡乱穿上衣服,关伟从宿舍往外跑。上车后才知道,“拉练”是去了解各大桃市场销售情况。每到一个市场,同事们就分兵多路,沿着摊位调查桃价和烂果情况,完事又迅速上车,赶往下一站。十多个市场马不停蹄地转完,回到单位已是7点钟了,简单吃过早餐后,马上开会研究当前烂果病的防治办法。

  8点10分,关伟又跟着同事刘祥林出发了,这回是到大兴庄镇周村给果农培训。

  讲完这个村又去下一个村,果农问题五花八门,两人说得口干舌燥。累了一天,回单位食堂吃饭,已是晚上7点。“赶紧吃,吃完开会。”刘祥林的一句话,差点让关伟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这一开不要紧,直到深夜十二点才散。散会后,刘祥林拍拍徒弟肩膀:赶紧睡觉去,以后天天都这么早起。为啥?夏天果农干活早啊。等你八点钟上班,果农都回家躲太阳去了。

  “‘果办’人有句挂嘴边上的话——‘办公室里不产果’。上班第一天,我就体会到了这话背后的含义。”关伟说。

  遵农时,还意味着遇到暴雨、冰雹等天灾,“果办”人要第一时间出现在果园。

  2012年7月10日傍晚,大华山村突降冰雹,冰雹最大直径达50毫米,果园损失惨重,2500多亩果子一半以上砸落砸伤。

  雨还没停,村支书刘振武的手机就响了,“果办”的人已到现场,语气比支书还急,电话中就点出了村西大椿树园等灾情最重的五个园子,叫支书赶紧加派人手,减小损失。

  刘振武一听,都是些半山腰上的偏僻园子,村民未必都知道咋走,黑灯瞎火,又下着雨,真不知“果司令”们如何演的这出“天降神兵”。

  今春,黑斑病菌再次肆虐,这是桃树顽疾,稍一疏忽会成灭顶之灾。“果办”主任李福芝、副主任杜相堂轮番带队,六天五宿下到各村组织联防,阻击、围剿,保住了今年的收成。

  日复一日,田间地头,“果办”人个个晒得黑里透亮,谁要是脸白自己都会觉得别扭。农民们开玩笑说:远看像烧炭的,近看是“果办”的。“果司令”们闻言正色道,此乃正经八百健康色。

  一户桃农一个贴身顾问

  在平谷,种桃农民家家户户都挂着张特殊的年历。

  一张防水硬纸,纸上满是格子。12个月份一月一大格,哪天该剪枝、哪天该追肥,剪怎样的枝、追何种肥……格里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跟着做,准没错。

  它的出现,源于一场误会。

  1999年春,新上任的技术员郑强到黄松峪乡讲春剪,提到“冬剪只疏过密枝,不短截,春季复剪时短截”的技术,可老农在本子上记岔了,把“冬”和“春”落下了。

  到了剪枝的日子,老农犯了难:前后两句话矛盾,一冬一春,该照哪个来呢?邻居们也都没记笔记。郑强到各家地头查看时,老农民翻出笔记质问:“你这两句话自己顶着牛,我怎么剪啊!”小郑赶紧解释,帮老人家补全笔记,还帮他剪好枝。

  这个小插曲,郑强归为自己没经验。谁承想,当年“果办”的总结会上,下乡技术员都提到了农民对复杂技术记不清、易记混的问题。大伙儿开始琢磨,不如将这些知识印在果农常接触的物件上。

  究竟该印在什么上呢?“果司令”们为此着实动了番脑筋。周士龙说,把技术都印到扑克牌上,54张牌、54门课,不够了还能印正反面。韩新明提醒,扑克牌使用率高,爱丢、易损。王久山说,印成口袋书,随身一揣,随时能看。于小春立马反驳,果农下地干活,最不爱随身带东西,不方便。

  老主任邢彦峰觉得,首先,这个东西要和桃农生活贴近,最好每天、每月都能接触到;其次,要简单有效、一目了然。“相当于给每户桃农都配个贴身顾问。”闻听此言,郑强灵光乍现:果农家里都有挂年历的习惯,不如印在年历上!

  此言一出,大伙齐赞。“技术每年都会更新,正好一年年地印在挂历上,成本不高又实用。”“农民抬头就能看见,按照时节把技术写在相应的月份里。挂历就成技术大全了。”

  于是,2000年正月刚过,科技年历便跟随“果办”的下乡技术员来到128个大桃生产专业村,走进4万户果农家。成本四元的年历,桃农只需花一块钱。此后,“果办”每年根据各村的定量,送年历上门。

  刘家店镇寅洞村桃农邢树贺至今保留着所有15张科技年历,每年必读,从头到尾一字不落。一月冬剪,为去老枝;五月夏剪,则防落果;同时疏果,背上果、基部果、小果、畸形果、病虫果都得掐掉……这些技术,现在老邢张口就来。

  贴心的服务还有很多。

  技术员喻永强主抓防病虫害。他老家在怀柔,回去一趟比其他同事都远。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把自己联系过的600多个桃农的电话号码全存在手机里,而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的电话加一块儿才有200个。

  每天,喻永强的电话几乎成了桃农专线,随时会接到来自不同桃园的电话。小问题电话解决,大难题赶赴现场指导。2009年7月,在怀柔家里的喻永强接到甘营村果农贾德全焦急的电话:“桃上有黑点,叶上有窟窿眼,是不是穿孔病呀?”喻永强一听急了,赶紧开车从180多里外的老家往回赶。他担心是细菌性穿孔病,那可糟了,不光掉果、掉叶,没有收成,还传染,周围的果树也难逃一劫。一边往回赶,他一边打遍周边乡镇负责人的电话,并约上果品办植保科长韩新明,一起赶到贾德全的桃园。

  果如其所料。喻永强赶紧打开大喇叭,喊全村果农集合,手把手教大家怎么认病、防治,又反复报出自己的电话:“有问题,随时找我。”

  “随时找我”,这是桃农从他们的“果司令”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平常亲切的一句话,背后是23年来风雨无阻的全情付出。

  如今,平谷的桃产业已经做成品牌,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果办”也扩编至45人。新面孔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拼命三郎的劲头没有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的作风没有变。

  果品办公室墙上挂着老主任邢彦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治山治水治穷;下联:致美致绿致富;横批:求实求真求新。年深日久,纸已泛黄。“可我觉得它一点没褪色。”现任“果办”主任李福芝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