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职工风采

两年里他帮九百余名流浪人员回家

2020-09-15 15:22:31 来源:北京日报

  “你看,左边这个是你,右边是表哥。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大姨给他买的这身衣服,老缠着妈给你买,还记得吗?”两名男子坐在一起,戴眼镜的哥哥拿着一本老式相册,一张张翻着插在塑料套里的老照片,小声念叨着指给身边弟弟看。照片上,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脸蛋儿通红,大马金刀地站在公园广场上,笑得没心没肺。现在,弟弟已经是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正安静地看着照片,没有任何表情。坐在他对面的妈妈,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满头白发,双眼通红。看着眼前的情景,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正中没吭声,转身默默走出了会客室。

  从2018年到接济救助中心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以来,类似这样的场景,张正中已经见了无数次。“人最多的一次是一个老太太丢了。她的九个闺女找了14年,曾发动全村二百人找。寻亲成功后,来了七八辆车接老人,停了一院子车,下来几十口子人跪倒一片,到处都是哭声,满耳都是‘谢谢’。边哭边笑,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世上发自心底最深处、最让人动容的笑脸。”

  正是见多了这样的人间悲喜,让张正中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他要帮更多的流浪滞留人员找到家。

  但其实,起初接到换工作的消息,老张第一反应是耿直地拒绝。“我不愿意。没有接触过,心里没底。”军人出身的他说话直接。但后来接手了这份工作,军人不服输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咱就没怂过!”

  北京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流入地,每年救助人员两万余人次,部分受助人员因智力、精神障碍、聋哑残疾等原因无法查明身份而长期滞留在京。最多时,滞留超过2000人。他们都是谁?他们为什么长期回不了家?他们的家在哪?第一次走进托养机构时,张正中试着跟他们交流。

  “就像以前我哄我闺女似的,哄着跟他们说话。”为了能和他们聊起来,大嗓门、脾气冲的张正中提着满是褶子的笑脸,柔声柔气地和长期滞留人员聊天。他用了两周时间,把所有托养机构跑了个遍,和每名受助人员见了面。“既受挫又感动。”受挫的是,和以前的情况一样,有效信息太少了。“你之前去哪玩了?”“我刚去的美国。”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让人一筹莫展。感动的是,他在一家托养机构检查时,一位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他一直在打听“家”里事,突然过来一把抓着他的手,“哥,我想回家!”“他的眼神就跟孩子一样,我就拍了拍安慰他,‘好,我们回家,一定回家。’”

  滞留的流浪人员,身上没有证件,也说不清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信息。要帮他们回家,首先要弄明白他们是谁。这个问题,张正中琢磨了很久。

  2018年3月的一天,一则人像比对技术用于破案的消息启发了张正中。第二天上班后,他就发函求援。在公安局治安总队、网安总队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第一次大规模人像比对开始了。“找了1886张滞留人员照片,从公民身份信息中,每张照片筛选出20张相似度较高的照片。最终我们从3万多张照片中,圈定了250多个目标,最终核定身份并寻亲成功129人!”怎么比对呢,就是坐在电脑前一张张用肉眼仔细辨认。哪里有个痦子、耳朵垂是大是小、是否双眼皮儿……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关键。所有参加比对的同事,都看得两眼发花,最后一天为了尽快收尾,比了整整一个通宵。

  老张发现了一个问题:现有的滞留人员照片不够清晰。“重拍一遍!”他和同事们聘请专业摄影机构,为一千多人全部重拍证件照。果然,再经过第二次、第三次比对,从近9万张高相似度照片中,又成功甄别身份寻亲200多人,其中70%为无法正常交流、无身份信息、滞留多年的受助人员。

  救助中心成立了寻亲专班。除了人像比对,张正中带头与公安部门建立流浪乞讨人员DNA数据比对寻亲机制,还借助救助寻亲微信群、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将零碎的线索信息,向疑似流出地定向推送。同时,他主动邀约全国救助系统寻亲高手,通过当面问询、在线交流、语音辨识等方式,开展人工问询,从只言片语中辨析受助对象叙述的模糊地名、人名、口音等信息,深挖细查。

  口音地名、只言片语,往往成为找人的关键。

  “黄村”是小霞的临时名字,这也是在北京被救助时的地点。“黄村”患有精神障碍,与护理人员沟通较为困难,多次寻亲问询未果。2018年的一次问询中,她说出了名字“小霞”,并称是四川达州人,张正中当即联系四川达州救助站协查,但并未找到。今年8月16日晚8点,护理人员与小霞聊天:“你的耳朵真漂亮,还有耳洞呢,在哪打的耳洞呀?”“在平昌医院。”护理人员立刻拿出手机搜索,发现真的有平昌这个地方,在四川。“那你爸爸妈妈叫啥?”小霞居然破天荒地说出了父母的名字。张正中立即编辑信息发给警方。次日凌晨3点,消息传来,原来这一户人家已从四川平昌迁至新疆。次日中午,小霞的家终于找到了。

  两年时间,张正中带着同事帮助99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家人。其中,滞留时间10年以上的191人,5到10年的238人,最长的滞留时间达21年。

  “找回家不是童话故事的结尾,让他们回家后能得到生活保障,才是真实的日子。”张正中一直关注着流浪乞讨人员回家后的生活。

  走失十年的小李通过人像比对成功寻亲。但张正中了解到,他家中有智障哥哥,父母年迈,回去之后怎么生活是个很大的问题。老张就与当地民政部门和村书记约定,由他们来接领小李,并具体商定安置事宜。小李回家后,不仅很快办理了低保,村里还给他安排了打扫街面卫生的工作。不久,一面锦旗快递到京,“感谢北京市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民政救助,终十年漂泊路;菩萨事业,圆今朝团聚梦!”

  “我家是湖南农村的,小时候日子也苦。但天黑遇到受灾的乡民流浪到家门口,我父亲总要留人家吃顿饭、住一晚。我妈常跟我们说‘救人一命、与人为善’。”回忆起小时候,张正中语气平和。在他看来,就像小时候父亲留人吃顿饭一样,心存善念,永远是帮他们寻亲找家的“终极密码”。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盗窃堂兄弟 抓!

    石家庄一处尚在工程收尾阶段的地铁站口的石材竟然两次被盗,施工方报案后,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建通刑警中队组织民警加强巡逻蹲守。

  • 么红:亮嗓半辈子首次出专辑

    出专辑,对于许多歌唱家和歌手而言,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唱了将近三十年歌剧,仿佛才想起出专辑。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用技术为国分忧、造福百姓”

    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企业家应如何增强爱国情怀,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记者就此采访了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为。

  • 一个八零后拉面人的“创富记”

    “啪!”面团打在案板上,一甩、一揉、一拉,反复几次,一个面团在韩海明的手中,就变成了细细的拉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