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家杨丽萍:跳舞是我生命的需要
-
宋小明: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的歌
宋小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传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工作,母亲在中国剧协工作。写歌词,宋小明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这是继电器、断路器、接触器、转换开关和行程开关……”在2米多高的控制电柜旁,省建材集团混凝土事业部杭州崇贤站点生产安全部电工陈文权,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柜内控件。
26年电工路,他的维修箱中永远齐全地摆放着检测仪、万用表等工具,他是混凝土搅拌组多年来最信任的“技术手”,更是24小时为搅拌站生产保驾护航的“守护神”。
干了26年需随时保持“备战”状态的“瓷器活”
混凝土搅拌站中控室的控制电柜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它是搅拌站电力系统的“躯干”,反映着混凝土生产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同时要求电工在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检修,否则会浪费原材料,影响混凝土正常生产供应。当时二十出头的陈文权没想到,这样一门需要24小时保持“备战”状态的“瓷器活”一干就是26年。
1994年,陈文权从钢筋生产车间调配到混凝土搅拌站,成为设备维修组的一名“新兵”,主要负责设备电气方面预检修、巡检和点检,完成指定生产设备的保全工作。
上班第一天,师父胡美祥带着他了解生产电力系统,打开电柜一样样为他详细介绍控件,耐心解释电动机工作原理。当时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电线负载过大易被烧毁,半路出家的电工“小陈”干得最多的就是接电线。“胡师父是班组里经验老到的电工,跟着他从最基础的活儿学起,给我打了个好底子。”陈文权说。
1997年,集团为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供应混凝土,陈文权第一次离开师父独立承担电气维修工作。在四堡的日子里,陈文权始终保持原先跟着师父学习时的好习惯——下班自学电气设备电路、电工基础知识等书籍,睡前思考一天下来维修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定期总结经验办法。在轰轰作响的搅拌机前,陈文权就像控制柜里一个小小的齿轮,勤勤恳恳又默默无闻地转动着。
“设备在进步,我们也得跟上脚步”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搅拌站原先由机械控制的电力系统升级为软件程序控制。这不仅能保证电力的正常、安全供应,还能使电力系统控制实现全面自动化,但这让陈文权的检修工作更加复杂。
“很多人觉得电工干熟练了都一样,但是设备在进步,我们也得跟上脚步。”“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在陈文权身上得到了很好地验证。
2015年,随着集团混凝土板块业务量提升,生产工作量相应增加。由于设备危险性高,对电工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当时电工较为紧缺。陈文权经常和机修组到处查看和检修,一天24小时值班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在他和机修组的护航下,当年搅拌站超额完成80万m3混凝土生产量。
陈文权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修旧利废、节材降耗,修复了许多被认为报废的电子线路板、开关电子插件、各类开关综合保护装置等,为企业节约数万元资金。
“活闹钟”,让他时刻绷紧神经
今年6月,集团商品混凝土生产经营板块崇贤站点正式设立。这意味着陈文权要和待了12年的南庄兜站点告别,跟站点里3个“老朋友”说再见。
“南庄兜的3套控制电柜就像我的老朋友,我了解它的每个控件,知道电路图上每个细节,能精准及时地进行维修。”如今,在陈文权面前的这排崭新电柜是他要结交的“新朋友”。
新搅拌楼接手时存在设备调试期,陈文权主动加班延点调试、检修设备,尽力排除故障,为崇贤站点实现正常生产供应作出努力。他将控制电柜比作“活闹钟”,一旦收到现场故障消息,他便立即绷紧神经开始维修。
“我们1995年开始共事,如果现在机械故障,我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他。”混凝土事业部现场协调小组组员叶大彦,是与陈文权最早一批进入南庄兜站点的老员工。陈文权在叶大彦眼中模样不改,依旧是搅拌组操作工最信任的“牛电工”。
“一线有很多比我优秀的老同志,他们技术过硬,懂得奉献,更是我们的好榜样!”面对同事的称赞,陈文权总是谦逊恭谨。光景不待人,从“小陈”变为“老陈师傅”,他成长为了一名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陈文权还曾获评浙建集团“岗位标兵”、2019年度建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徐安宁报道)
宋小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传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工作,母亲在中国剧协工作。写歌词,宋小明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透出果敢和坚毅;一袭深红色连衣裙,衬托出企业家的风姿和气度……初次见到北京德辰创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邓小荣,她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小米来说,营业额超2058亿元,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产品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前五……从起步至今的十年,见证不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