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新:演好胡同戏功夫在“诗”外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
盲人足球队:在绿茵场“踢”出生命之光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最班组”拍摄手记|郑后湖当时的宿舍已经废弃,门前的秋草长到及膝高。难以想象雷神山医院供电保障专班的队员们曾在这里吃住,3天就完成了平时15天的工作量
【“最班组”拍摄手记14】“雷神山”不会忘记
2020年9月29日,雨。
距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武汉还是那个忙忙碌碌的武汉,人群像是聚散的海潮,被地铁送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雷神山医院关闭后的几个月里,这地方已经像是一处沉默的遗迹,大门紧闭,无人往来。好似一切失去了价值的旧物,它只是横亘在那里。
人们好像已经忘却了这里曾经发生的灾难。
“忘了疫情才能体现我们工作到位嘛!”郑后湖半开玩笑地说。
雨接连地下,从早上下到中午,中午下到下午,拍摄时间只有一天。
下午的拍摄地是郑后湖在医院值守时的宿舍,现在已经完全废弃了,门前的秋草长到及膝高。难以想象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雷神山医院供电保障专班的队员们曾在这里吃住,3天就完成了平时15天的工程量——10台环网箱、28台箱变和7公里高压电缆的建设和安装调试。
“和我们那时候好像啊!”郑后湖楼上楼下扫了一圈,不禁有些感慨。
“那时候一天巡视三趟,走十几公里,和现在能一样吗?”同事吴生畅笑说。
“也是。”郑后湖也笑,“我们这就是微不足道的工作,但真是那种时候,想着我们不出错,更多人就可以活下来,手上就有劲了。”
看着郑后湖憨厚的脸,忽然想起初次见他时的情景。作为供电所的副主任,他却并没有什么主任的架子,反而像老农般和蔼宽厚,甚而有些小心翼翼,待人接物都透着“和敬”。招牌动作是用手背擦裤腿,想必是因为需要在繁重的任务后擦掉淋漓的汗水以便与同事来个握手或者拥抱之礼,遗憾的是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擦的位置不够“严谨”这个事实。
作为党员,郑后湖有党员的坚守,认真工作踏实做事,听说要修建雷神山时第一时间自告奋勇去搬电缆。接着为了保电,在这个高危区域又驻守了一个半月,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只睡两小时。这样的奉献精神不禁让我们心生惭愧,希望有一天也能有他的勇气。
郑后湖和同事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摄像机,镜头前多少显得不够自然,面部线条僵硬得像是卓别林的拐杖。
大家也没带伞,淋着雨拍了十几条也不满意,不过没人抱怨。他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一次又一次“保证完成任务”,操着一口别扭的普通话。
拍摄一直持续到晚上,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队员们驾轻就熟地穿上那件可以把身材撑成猛熊的防护服,在雷神山边上拍保电的场景,这段场景要还原当时一次长达5小时的巡视。
那天下着与这天相同的小雨,雾气漫天弥散,队员们饶是训练有素也禁不住春寒和体力的双重消耗。有年轻的队员委实支撑不住,向领队求助,领队只是淡淡地说“再坚持坚持”。队员最初觉得领队太不近人情,回到宿舍脱下防护服后才知道,领队自己也有常年的风湿,双腿早已经快站立不住。
保电的片段台词最多,情景也纷繁复杂,反而一次就过,仿佛熟极而出的话语,在某时某刻已经操演过千万遍。
“第一小组负责电缆井的引线电源,第二小组负责分接箱安装……”这是2月4日。
“老婆你看,这就是雷神山医院。我们一起加油,你守护健康,我保电护航!”这是2月5日。
“报告指挥部,江夏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方舱医院供电配套设施巡查完毕,一切正常,保电值守人员24小时在岗。”这是2月15日。
“我们医院可以投入使用了,有你们在,我们真的很放心!”这是2月17日。
“感谢供电公司及时提供帮助,这个月为我们节省5万元,减轻了资金压力。”这是3月25日。
4月15日,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雷神山供电保障指挥部正式关闭。
春回武汉,万物生长。
(作者系国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职工)
扫一扫看见“最班组”
对年轻人,杨立新建议他们要多下点“笨功夫”,还要知道下在哪里,“功夫在诗外,人物的后景越多,戏才越好看。”
这是一场安静的足球赛,场边大小观众屏息凝神,不发出一丝声响;这又是一场热闹的足球赛,滚动的球“哗啦哗啦”响,球员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练大喊“离球门还有4米!2米!快射门!”……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