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第一次看到鄂日达的作品,是在一次大型博览会上,很多不同层次的人驻足在他的画作跟前,久久不愿离去。在那里,充满正能量的鄂日达同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如约来到了鄂日达的工作室。还未进门,鄂日达那洪钟般的声音已传出,接着身着一身白色唐装格外精神的老师热情迎出,带引我们进入了他的绘画人生。
师法前辈 感悟生活
1936年,鄂日达出生在北京东四牌楼附近一个蒙古族家庭。从5岁起,他就开始练习书法。家里要求他写大字,就是跪在地上用一支大毛笔蘸着水在方砖上写字。至今那支没有了毛的笔,还在家里珍藏着。当时他上的私塾也要写书法,要求很严格,写不好会被戒尺打掌心,哭着也得写。除了书法,他从小还喜欢画画儿。院子里有棵大榆树,树上经常落有喜鹊、麻雀、画眉等,这些鸟儿就成了他最好的描绘对象。
13岁时,鄂日达穿上了军装,跟着部队去四川剿匪,尽管当时的环境很艰险,但革命的大熔炉,让他既长了胆识,又长了见识。17岁时,他回到北京参加了工作,业余时间又开始拿起毛笔画画。
在鄂日达的从艺之路中,有一段重要的经历,就是在中央美院3年的学习。从1959年开始,在中央美院金鸿均教授指导下研习中国画,并曾亲受叶浅予、李苦禅、刘凌仓老一代大师的指导。置身于这样的艺术氛围中,鄂日达倍加刻苦。他跟叶浅予学习了人物造型和素描,跟李苦禅学习花鸟技法等。“当时几位老师讲课的一些画稿我都保存着,有的虽然只是寥寥几笔。”鄂日达笑着说,这些艺术前辈不仅传授了他绘画技法,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也深深影响了他。“叶浅予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很耿直的人,在艺术上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鄂日达回忆说,此外,李苦禅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大,和李苦禅老师一起学习有五六年。当时学画很单纯,有学画的一颗心,诚心请教就跟着李苦禅老师画画。而且李老师是一个老革命、老画家,李老师平和地对他说“你愿意就跟着我画,不愿意画完拿来我看看也可以。”并说,画画先得有人格,有感悟,然后才会有方向。
因此,鄂日达绘画,除了临摹古人、师法前辈,更重要的是用心感悟生活。为此,他每一幅作品都有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用情来感人。如他创作的《春之梦》,是为了祝福一对甜蜜恋人,画面中一双鸟儿,亲密依偎在一起,头上是稀疏柳丝垂下,脚下是一块嶙峋山石,它们似在私语,又似在张望,整个画面空灵飘逸,充满爱意。《思情》是为了安慰一位感情失意的女士所作,画面中是郁郁葱葱的梅林,梅花正含苞怒放,一位赏梅人虽形单影只,但置身其中,心有所祈也有所盼。“一件作品,只有蕴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受,才有生命力。”鄂日达说,搞创作就是一种考验,考验画家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