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潜心治史求真义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
图为2006年,张海鹏与夫人在北京景山公园赏牡丹。 (资料图片)
2014年,75岁的张海鹏先生进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已整整50个年头。青年时偶入史学之门,几经挫折得窥史学真义并终成中国近代史大家,回顾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张海鹏的自我总结是,“治所兼治学,肩挑双担;论史又论政,心忧天下。”
潜心治史求真义,皓首穷经著春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再现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真实面目,是张海鹏始终秉持的治史理念。
与史结缘 百折不悔
“我读历史,从事历史研究,是很偶然的。”人生重要关头的两次阴差阳错,成全了张海鹏与中国近代史的缘分。
1939年5月,张海鹏出生于湖北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浓厚的革命传统、兄长投身新四军的经历,给童年的张海鹏留下深刻印象。
1959年高中毕业时,喜爱外语和外交的张海鹏前3个志愿填写的都是外文系。“我心里想,前3个志愿中一定可以录取一个,第4个志愿以后都是随便瞎填的。结果录取通知一来,是第4个志愿:武汉大学历史系。”
在5年严谨规范的学科训练后,1964年大学毕业时,张海鹏曾想报考侯外庐先生的思想史研究生,最终报了名却没考成,而是按照历史系党总支的要求,报考了外交学院外交研究班。
等到学校统一宣布分配方案,张海鹏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外交研究班,却被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挑走了。
由于“四清”运动和“文革”的原因,进入近代史所后的前13年,张海鹏几乎不能参加任何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39岁的张海鹏才真正进入学术研究状态。为了抢回失去的时间,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从此,张海鹏迎来了学术研究的“黄金十年”。他在协助老所长刘大年编著《中国近代史稿》的同时,出版了《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和《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组织编辑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并发表了《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等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奠定了研究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和学术趋向。
在被动中寻找主动,方能在偶然中成就必然。张海鹏说,“我的这些经历,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会再经历,也不应该再经历了。但是在新时期,也不会处处一帆风顺。年轻的朋友要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困难面前善于自处、善于向社会学习、善于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成功是等待有准备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