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邹野:他的作品多是“无名曲”(图)
//www.workercn.cn2014-10-13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十多年天天在创作

  邹野“火线救援”的本事,得益于三十多年来坚持管弦乐创作的历练。

  “就算是给影视作品配乐,我也是按照大乐队的编制来写,我不会电子配乐,之前曾买过一套MIDI系统,玩不转,后来送人了。”他说,“就是因为30年来一直像这样在写,所以手上不生,有功底。”

  邹野是“文革”结束后走进专业学府的第一批作曲系学生,他当年报考的是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1982年毕业后,邹野被分配到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工作,1990年因为成功创作音乐童话剧《马兰花》而有了进京机会,此后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

  毕业后的这32年,用邹野的话说,几乎“天天在写”。而与其他一些作曲家不同的是,他不太喜欢统计自己的成绩,“100部作品总是有的吧。”除了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相对小众的创作,他在影视剧配乐方面,也可谓高产大户。

  影视配乐这行当,有个尽人皆知的“秘密”——老师活儿多,就派给学生,但最后署名还是老师,因为剧组看重的是名气。不过,邹野一个学生也没有,是绝对的“独行侠”,他说自己所有的创作都是亲力亲为,“交给别人做我也不放心,胆战心惊的。”

  大作品离不开神圣感

  今年底,由高满堂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老农民》将在北京卫视开播,邹野担任该剧音乐创作。事实上,高满堂之前的多部作品,《闯关东》《大工匠》《大河儿女》《温州一家人》等,担任配乐的都是邹野。

  “我俩不常见面,算是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吧。我们无需太多言语交流,就能理解彼此的意图,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要什么,很默契。”邹野用两句简单的描述,带过了他和高满堂之间的几十年交情,没有过程,没有故事,没有媒体追逐的“料”。

  导演尹力也是邹野的老朋友,两人合作了电影《云水谣》《铁人》。“还有一部影片,叫……瞧我这脑子,怎么想不起来了,这个片子还获了一个大奖呢。”邹野不好意思地笑了,末了也没想起影片名字。

  给影视作品配乐有什么秘诀?邹野脱口而出:“功夫在戏外,关键是要读懂剧本,领悟导演意图。”他至今依然牢记恩师童中良的话,“他告诉我,影视配乐就是要写观众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写人物内心的潜意识。镜头用到极致了,导演导不动了,演员演不动了,恰恰是音乐最能表现的地方。”

  今年4月,“默片女王”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历经80年,经过数字化修复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邹野为影片创作了全新配乐,在影片放映过程中由中国爱乐现场演奏。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创作,勾起了他心底的电影情结。

  当年,为了搞影视配乐,邹野经常泡在电影厂里。“那时候电影厂有一门手艺是摇片子,画面淡入、淡出都得靠手来控制,摇匀了才好。现在,都高科技,自动化了,手指轻轻一点,要啥效果都能出来,拿着手机都能剪片子……”他觉得有点儿不对味,“人们对电影的神圣感似乎削弱了。”

  邹野说:“不管是文学、美术,还是电影、音乐,要产生大作品,内心一定要有神圣感、崇高感。我希望年轻的作曲家们能保持这一点。”(记者 李红艳)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